彥先生今年38歲,一個月前確診尿毒癥,但患病以來他都很難接受這個現實:怎么突然就患病了?
其實前幾個月他就有過癥狀,當時就有頻繁的頭暈氣短、惡心,測了血壓高達200/120mmHg,但只是以為可能高血壓又犯了,把血壓控制好就沒事。
直到后來陸陸續續出現醬油尿和貧血等癥狀,他才意識到不對勁,經尿檢和抽血化驗顯示尿蛋白2+、血肌酐為983.4μmol/L,已經達到尿毒癥水平!
醫生提醒,如果早點發現其實到不了現在這一步。
一、從一顆好腎到尿毒癥有幾步?
所謂尿毒癥,實際就是腎臟功能衰竭后導致無法正常代謝,導致體內廢物、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無法正常排出體外,長期滯留引起的一系列“中毒”癥狀。
最新的流行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達到了10.8%,其中慢性腎衰患者就有100萬例左右,而慢性腎衰的終點就是“尿毒癥”。
近年來,尿毒癥發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10-30歲患者比例甚至占到總數的40%。
很多人一檢查就是尿毒癥,不明白自己怎么突然就尿毒癥了?
其實腎衰并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慢慢演化的過程。從正常腎臟發展到尿毒癥,通常會經歷4個階段:
首先是腎功能下降,日常可能沒什么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出現貧血、乏力、專注力差等癥狀;這時候可能就演化到第二階段腎功能不全,腎臟開始無法正常排泄和代謝;
隨著腎功能持續惡化,就會走到第三階段腎功能衰竭,患者癥狀會更嚴重,夜尿增多,而且血肌酐和尿素氮指數也很高;最后發展到終末期就是尿毒癥。
二、這4個壞習慣一直在給腎臟“埋雷”!
腎臟比我們想象的要忙很多,它承擔了尿液生成、體液平衡、內分泌正常等多個責任,是當之無愧的勞模代表,研究表明,一顆健康的腎臟每天總濾液量達180升,每小時過濾血液次數達15遍。
即使部分腎功能受損后,只要還有正常的腎單位,依然會維持人體運轉代謝所需,雖然腎臟功能很強大,但它也是很脆弱的器官,一旦受損嚴重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深圳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治醫師王圳提醒,日常的不良習慣是導致腎臟損傷的重要因素,尤其以下4個行為,可能在默默傷害的你的腎臟:
1、熬夜
腎臟排毒和代謝的時間往往是在夜間進行,如果長期熬夜,腎臟無法正常工作,也會導致體內代謝廢物和毒素累積,增加免疫負擔,也會影響腎臟正常功能。
2、憋尿
很多人習慣憋尿,其實這個習慣很傷腎,首當其沖就是括約肌或逼尿肌無力,增加尿頻、尿急風險,加上尿液長期滯留,里面的細菌和有害物質也會給尿道以及腎臟造成感染、發炎相關疾病,進而損傷腎功能。
3、不當用藥
很多人習慣身體有點不舒服就自行吃點藥,比如常見的去痛片、抗生素、解熱鎮痛藥。要知道腎臟是代謝藥物的主要器官,有些藥物還可能含有腎毒性物質,用藥前最好咨詢醫師,避免不當用藥。
4、重口味飲食
比如吃太咸,或者經常吃火鍋、燒烤等高蛋白的飲食,導致腎臟代謝負擔加重。攝入的鹽分越多,鈉水平也會越高,而腎臟是排泄鈉的主要器官,長此以往也會增加腎臟負荷,不利于健康運行。
三、尿毒癥是拖出來的,身體的4個異樣很明顯
發展到尿毒癥之前還是有很多機會阻斷的,尤其是早期出現以下這些腎病跡象,一定要引起重視。
1、水腫
當腎功能出現異常時,作為重要的人體水分代謝器官,水分排出不及時,會不斷蓄積體內,導致水腫現象,比如早起后眼皮浮腫,久坐后下肢或雙足水腫,以及手指腫脹表現。
2、尿液變化
腎臟功能異常的另一重要表現就是尿液,比如顏色、尿量、氣味等,正常一天的排尿量在1000~2000 毫升,顏色呈現透明、淡黃色或黃色,氣味較淡或者有點刺鼻的氨味,如果出現尿液過多、過頻或者過少,出現泡沫尿、醬油尿、有刺鼻或者臭雞蛋味,都可能是腎臟病的信號。
另外,蛋白尿指數也是反映腎臟健康的重要表現,一般超過100毫克/升或150毫克/24小時,也是腎病的重要表現。
3、皮膚瘙癢
腎病越發展,人體的尿素不能正常代謝后,也會表現到皮膚上,另外腎臟無法正常排毒,當毒素累積過多也會刺激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皮膚瘙癢。
4、血壓持續升高
高血壓也是腎臟受損后早期重要求救信號,臨床上很多尿毒癥患者在發病前都有過高血壓病史,而且血壓持續升高,也會對腎臟產生影響,如果檢查發現血壓一直高于正常值,最好及時關注腎臟健康。
5、難以糾正的貧血
腎功能衰竭過程也會加重貧血表現,而且這種貧血和普通貧血不一樣,不能通過補鐵或葉酸進行補充,本質是腎功能異常導致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減少現象,隨著貧血的加重,又會加速腎臟疾病進化,最終走向尿毒癥!
為了避免尿毒癥的發生,一定要重視以上癥狀,有身體不適不要忍,一定要及時就醫,及早發現病癥,把疾病控制在可控范圍。
參考資料:
[1]《為什么得尿毒癥的人越來越多?不是因為煙酒,這 3 個習慣你可能也有……》.科普中國.2022-08-22.
[2]《25歲小伙患上尿毒癥!這5個行為,在給腎臟“埋雷”→》 .人民網科普.2024-07-16.
[3]《30歲就被確診尿毒癥!醫生提醒:9個身體異常信號要注意!》.健康時報.2024-06-0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