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榿木河濕地公園的棧道上,62歲的村民張大爺正悠閑地散步。他指著波光粼粼的水面感慨:“十年前這里還是條臭水溝,垃圾堆得比人高?,F在成了公園,連白鷺都飛回來了!”
張大爺口中的變化,正是崇州市榿木河濕地工程十年改造的縮影。近期,這片濕地正式通過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的碳匯審核,榿木河濕地項目截至2024年4月底產生的2981噸減排量將通過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掛牌交易,開啟“生態有價”探索之路。
PART.1
榿木河的十年蛻變
從“排洪溝”到“生態綠肺”
2014年前的榿木河,是當地人口中的“三無河道”——無生態、無管理、無景觀。河道淤積嚴重,兩岸遍布建筑垃圾,僅有的植被也是零星的雜草和小樹苗?!耙坏较奶炀头撼?,村民寧愿繞遠路也不愿靠近?!表椖控撠熑嘶貞浀?。
2013年9月,成都市城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進程讓榿木河迎來轉機,榿木河被納入改造試點。一期工程分三期推進:
示范段:清淤疏浚、種植喬木1.2萬株,打造850畝核心濕地;
北段:整治7公里河道,建成1405畝生態緩沖區;
南段:修復127畝濱水帶,構建“水下森林”。
改造后的榿木河徹底“脫胎換骨”,河道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覆蓋率達60%,黑水雞、白鷺等20余種鳥類在此安家。當地村民笑著說:“以前覺得濕地就是爛泥地,現在才知道它能‘呼吸’,還能賺錢!”
PART.2
給濕地“做體檢”
碳匯數據這樣算出來
濕地固碳就像人存錢,關鍵要算清‘生態賬戶’。為了精準測算榿木河的碳匯潛力,項目組用上了三大“法寶”:
“植物普查”摸家底:
項目組對濕地內每一棵樹、每一片草進行“人口普查”。示范段僅喬木就登記了樸樹、雪松、銀杏等58種,總計93664平方米。“連竹子都分黃金竹、紫竹等9個品種,精確到每一叢的胸徑和高度。”負責植被監測的工作人員展示著厚厚一疊統計表。
“碳匯公式”精計算:
根據成都“湖泊濕地方法學”,碳匯量=植被固碳+土壤固碳-甲烷排放。項目組采用保守測算:忽略枯木、枯落物碳庫,僅計算喬木、灌木、水生植物和土壤的固碳量。例如,一棵胸徑30厘米的楓楊,年固碳量相當于吸收10公斤二氧化碳。
“動態跟蹤”保真實:
“碳匯不是一錘子買賣,得動態監測?!惫ぷ魅藛T指著監測站的設備介紹。項目安裝了水質傳感器、氣體采集儀,每季度對甲烷排放、土壤有機碳等指標采樣并進行綜合治理。數據顯示,綜合治理后濕地甲烷排放量下降83%,相當于每年少排21.6噸二氧化碳當量。
十年積累,成果斐然。此次核定開發的2981噸碳匯總量,相當于1.5萬輛小汽車停開一年。
PART.3
碳匯如何變紅利?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榿木河濕地碳匯項目掛牌交易這份“成績單”背后,是一場生態價值轉化的創新實踐。
生態賬:濕地修復不僅固碳,更帶來復合效益。示范段建成后,周邊PM2.5濃度下降15%,夏季氣溫比城區低3℃。北段河道整治消除了洪澇隱患,保護了下游千畝農田。
經濟賬:碳匯收益通過“碳惠天府”平臺交易,反哺濕地維護。目前,生態保護類CDCER 價格為64 元/噸,以此單價計算,榿木河濕地公園保護修復項目計入期內預計總收益為52.89 萬元。同時,生態旅游帶動周邊農家樂、有機農場發展。村民老周算了一筆賬:“我家土地流轉給濕地公園,每年租金近萬元,農閑時還能在公園做點小生意,生活更富足了?!?/p>
未來賬:項目20年計入期內,預計總減排量可達6000噸。碳匯收益將用于二期工程,打造“濕地+農業+文旅”的生態產業鏈?!拔覀円対竦夭粌H‘吸碳’,還能‘生金’?!笔猩鷳B環境局負責人表示。
站在新起點回望,榿木河的蛻變早已超越了一條河的命運。當白鷺掠過搖曳的蘆葦蕩,當"碳積分"能兌換衣食住行,當工廠開始競拍"藍天額度"——這場始于十年前的生態覺醒,讓一條“死水”重獲新生,更探索出濕地保護與低碳發展的雙贏模式,引領“生態IPO”浪潮在天府之國涌動。
來源:崇州生態環境
擬稿:劉雨薇
排版:劉雨薇
審核:李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