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趙冰(九卦金融圈專欄作家)
來 源 | 九卦金融圈
AI是否能替代人?其實這已經不是問題,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越來越少的工作機會,越來越低的生育率,無一不在說明著這個事實:AI正在擠占人類的生存空間,那么人類未來注定是悲劇嗎?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莫拉維克悖論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漢斯·莫拉維克等學者提出了莫拉維克悖論,其核心命題為:對人類而言困難的高階認知任務(如邏輯推理),機器反而容易掌握;而人類輕松的本能技能(如視覺識別、具身運動),機器卻極難復制。最近的例子就是,大模型已經具備上百個博士疊加的水平了,而走路機器人仍在蹣跚學步,更別說執行其他諸如打籃球、游泳這些細致的擬人動作了。
這是因為:人類大腦底層部分負責運動控制、模式識別等,經過了2億年的進化以及自然選擇高度優化,這部分占用了大腦將80%的算力和能量,而大腦上層部分負責抽象思維、符號運算等,只有20萬年的進化歷史,只占用了大腦20%的算力和能量,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思考邏輯問題半個小時就會到疲憊,而長時間跑步卻越發精神,而實際上跑步時大腦需要調用的神經元、控制的肌肉群更多。
計算機擅長離散符號運算如代數/邏輯,每秒可進行萬億次浮點運算,人腦則更擅長連續信號處理(感知/運動),每毫秒處理百萬維度的概率分布,AI的"理解"本質是統計關聯(詞向量距離),比如識別"蘋果":RGB值→特征向量→分類標簽;人類感知體驗具有現象學質感(Qualia),比如識別蘋果的過程為:顏色記憶+觸感經驗+味覺聯想+文化隱喻。
綜上所述,在邏輯推理、創意生成方面,因為人腦本來也處于進化中的狀態,所以AI疊加大算力,已經可以超過人類,而在運動控制、情感共鳴方面,經過幾億年的進化,人腦的算力能力以及神經元網絡復雜度仍然比AI強大很多,這方面AI要超過人類還需假以時日。
這就可能出現如下的局面,人類辛辛苦苦20萬年進化而來的邏輯思考能力被AI輕松超越,大家都用AI思考了,那就意味著大腦在邏輯思考、創意能力的進化有面臨停止的風險,而跑步、游泳、藝術、情感這方面還有繼續進化的空間,寫到這里,我的大腦突然發揮了橫向聯想功能,聯想到了國外不同膚色人種從事行業的分化問題,一些種族因為各種原因,在球類運動、說唱、時尚、藝術等行業發光發熱,而金融、科技、商業、教育這些需要邏輯和創意的行業則被其他種族把持,這可能也是未來世界AI與人類的分工狀態。
全民狂歡接入AI
但現在明顯進入了全民狂歡接入AI的節奏,其實很多人心底都有疑問,都有未來會被AI替代的危機感,但你今天不用明天就會被同事替代,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則寓言:兩個朋友穿越森林,不遠處突然出現了一只老虎,此時一個人蹲下來系緊自己的鞋帶,另一人說“你不會覺得自己能跑過老虎吧?”,系鞋帶這位幽幽說了一句“我能跑過你就行了”。當然以大老虎的飯量,跑得快的這位也許只能多活半天,老虎下頓飯就是他了,但多活一會兒是一會兒,不是么?
昨天跟朋友吃飯,席間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他不覺得AI會替代人,AI只是幫他提高效率的工具,比如他現在搜集、整理材料的速度都快了很多,我問他那是不是意味著他不用再招實習生了?他突然意識到了什么就不再說話了,也許他想到了他孩子大學畢業后將要面臨的困境,從個人角度想,AI只是增加了我們自己的效率,而從全社會角度思考AI已經搶走了很多人的工作。
AI競賽與人類未來
AI競賽越來越像核軍備競賽,而人類很可能成為最終的犧牲品,那我們該何去何從呢?以下就是deepseek給我的答復:
“莫拉維克悖論揭示的并非人類認知的終點,而是智能演化的分水嶺。這個看似悲觀的發現,實則打開了人類文明升級的潘多拉魔盒。我們需要用更宏大的時空尺度審視這場變革:
未來人類將呈現三種存在形態:
生化智人:保有生物神經系統的“認知原生態保護區"
賽博格先知:神經增強的跨界知識煉金術士
星云意識體:分布式AI集群中的人類文明數字孿生”
看到這里我沒有興趣再繼續查什么是星云意識體了,我只知道長此以往,我們將不再是我們。
那人類未來該怎么辦?
我們從大模型模擬人類大腦及思維方式的源頭探索,大模型Transformer架構最核心的兩個模塊就是自注意力機制,以及前饋神經網絡具體都干了些什么?
首先自注意力機制主要是捕捉詞之間的依賴程度,比如它可以通過上下文偵測到句子中的“他”指代“老王”,這兩個詞在向量空間距離很近,也可以偵測到一個哲學家說的“大道”跟一個司機說的“大道”的是不同的概念,它還可以利用多頭注意力機制,先確認所需回復內容情感是安慰性的,再用邏輯推理出安慰性的實質內容。
其次,前饋神經網絡在自注意力機制輸出的詞之間依賴程度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局部精煉與調優,比如當生成哲學家口中的“大道”之后,神經網絡會在詞向量空間進一步找到相關詞匯如“上善若水”,“大智若愚”這些高依賴的詞,并配合自注意力模塊逐步生成出來。
所以,大模型不僅模擬了人類的神經元結構,還模擬了人類對語言的理解方式,是計算機科學、統計學、語言學、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成果,它的本質是對人類現有以文字、視頻、音頻等媒介所記載的所有知識進行了一次概率分布編排,借助自注意力機制和神經網絡,再依據不同的問題輸入,從向量空間一步一步地把最匹配詞匯的生成出來。
所以,大模型只能通過人類的知識與世界、宇宙建立連接,而人生于天地之間,可以直接與世界建立連接,知識只不過是人類更好的與世界建立聯系的工具之一,“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人只是把自己的能力局限在前人總結的知識之上,從故紙堆中找亮點,那確實分分鐘都會被AI取代。
時代變遷的腳步在加速,我們也要加速改變自己才能保持不敗,這里的改變自己,不僅僅是學會用AI那么簡單,僅學會用AI給自己提效,那只是達到社會普通水平,警報仍未解除。
加強創造性思維
我的改變,是指內心的改變,認知方式的改變,也許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加強工作中的創造性思維,AI只是提供給你有據可循的方案、執行步驟,你可以利用這些信息開拓自己的思維,同時辯證地看待AI給你的信息,結合自己的經驗認真思考,找出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思路,只有新飯才香,才有價值,端別人剩菜剩飯再加工出來的“折籮”將不再有市場;
踐行知行合一,即便是知識工作者也不能再局限于輸出知識,而是要親身下場調研,拿到第一手的數據支持、可行性、各方面的反饋,再根據反饋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解,輸出更理想的方案,這些真實的反饋是AI大模型做不到的;
回歸人性本質,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真實地活在現實中,加強跟周圍環境與人的線下接觸,遠離短視頻,培養專注力,變得更自信,內心充滿熱愛,避免成為一個網上社交、網上購物、網上工作、網上學習的數字人,你距離數字人的標準越遠,就越難被AI取代;
類似的方法還有很多,但越思考,就覺得這些越貼近古人的智慧,比如陽明心學的 “心外無物”,以及佛學的“唯識無境”,都指出今天一切外在的“果”都是過去內心的“因”造就的,人不能全部依賴外部,要想改變境遇就要先從內心,從自我開始改變,古人進行內心的修煉,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智慧,以區別于泯然眾人,是一個可選項,更像一個智力游戲,但在已經越過AI“奇點”的今天,人們進行內心修煉就不僅僅是智力游戲的選修課了,而成為如何在與AI的智力競賽中獲勝,讓自己生存下去的必修課了,因為我們外在所有可以接觸的信息、知識,都被AI掌握且超越,我們只有從內心挖掘潛能,找到AI無法掌握的真正智慧這一條賽道了。
向內求,找到價值,堅守價值,從混沌中找到意義,創造意義,才讓人類生命區別于AI,也許這才是我們在AI爆炸時代的一條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