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陽
三線建設托舉起的工業城市
馬聯松
當代德陽,因三線建設而崛起,歷經艱苦創業、艱辛探索、浴火重生,蝶變為國家工業重鎮,榮獲“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和“中國裝備科技城”等稱號,成功轉型為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國際示范城市。在三線建設決策60周年之際,德陽重整行裝再出發,正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奮力打造國家高端裝備科技城,昂首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一、國家在德陽展開三線建設的歷程
國家在德陽展開三線建設,源于“一五”“二五”時期布局的大工業企業。隨著寶成鐵路的通車和優越的地理條件,德陽這樣一座農業小縣城迅速掀起國家大工業建設的熱潮。1954年,四川確定34個市縣作為“一五”至“三五”時期全省重點工業建設市縣,德陽位列其中,成為四川第一批納入國家重點工業項目布點建設市縣。1956年9月,國家決定在德陽建設航空電子工業“4廠4校”,即420廠、711廠、776廠、780廠,航空工業學校和2417、2418、2419等3個航空工業技校。“4廠4校”職工總數為39000人,其中420廠及4校26000人,711廠等3廠13000人。1956年9月26日,四川省德陽工業區建立。1957年下半年,“4廠4校”推遲建設,9月19日,德陽工業區撤銷。1958年,“4廠4校”選擇新址建設,420廠遷成都,即今成飛集團;711廠遷湖北,即荊州廣興無線電總廠;776廠遷北京,即北京電子管廠;780廠遷綿陽,即今長虹集團。
1956年8月以后,國家決定在德陽建設西南重型機器廠(1959年5月更名為德陽重型機器廠,1960年12月更名為第二重型機器廠)和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1965年6月更名為東方電機廠),并再次建立德陽工業區。據1958年8月統計,“德陽工業區現有中央機械工業項目7個,地方工業大小共51個(包括現有的及擴建、新建的在內)。中央工業有重型機器廠、水力發電設備廠、鍋爐廠、汽輪機廠、重電機廠、控制設備廠、電器材料廠,這些廠分布在德陽城南北兩側,寶成鐵路以東,綿遠河以西。”1958年10月13日,德陽工業區在德陽城南(西南重型機器廠北)舉行西南重型機器廠、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開工動員大會。10月14日,《四川日報》以《目前規模我國最大、將來產品世界稱雄——重型機器廠、水輪發電設備制造廠在本省動工興建》為題作了報道。1959年,根據中央縮短戰線、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的方針,國家決定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基建推遲,生產上馬,支援德陽重型機器廠建設。1960年7月,根據省委決定,德陽工業區黨委、建委停止辦公。8月,德陽重型機器廠、第一工程局、水力發電設備廠、第一安裝公司等單位黨委書記和德陽縣委書記組成現場黨委,現場黨委在德陽重型機器廠辦公,不另設機構。
從1961年5月起,第二重型機器廠和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等先后進入以工程設備維護為中心的緩建停建時期。這一時期,第二重型機器廠除進行少部分收尾施工和建設一金工車間外,主要工作是保持設備技術性能,使工廠庫存設備處于完好狀態。經過兩年多的設備維護,不僅為工廠保留了一批技術骨干,而且鍛煉了技術隊伍,為后來的順利續建打下基礎。1964年8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德陽重型機器廠建設問題的通知》,標志著第二重型機器廠復建開始。
1965年1月,第二重型機器廠、東方電機廠被列入三線建設打“殲滅戰”項目。1966底,東方電機廠建成投產。1971年1月,第二重型機器廠全面投產。1965年5月29日,第一機械工業部決定東方汽輪機廠建址綿竹縣漢旺鎮,由哈爾濱汽輪機廠包建,到1971年底,該廠基建主體工程基本完成。1965年7月,上海新業電工機械廠部分遷德陽,以東方電機廠鑄工車間為主廠房,建成東方電工機械廠,當年投入生產。1965年3月,第二物探大隊從遼寧省調入德陽。1970年3月,上海耀華玻璃廠部分遷建德陽,在德陽縣羅江鎮建成四川省玻璃纖維廠。1971年,四川省樹脂廠由簡陽縣養馬河遷至德陽縣羅江鎮。相繼新建和遷入德陽的三線企事業單位還有四川省鉆采設備廠、四川省東方軸承廠、四川省礦山機械廠、地質部141大隊、第二機械工業部282大隊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進入21世紀,德陽按國家要求,實施三線調整改造,原有三線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和創新,航空工業174廠和241廠等又一批三線企事業單位遷入德陽,德陽重大裝備產能和產值實現歷史性飛躍,提升了德陽在全國生產力布局中的地位。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德陽實施打造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戰略,加快企業主輔分離,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建設西部職教基地,重裝之都揚帆起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德陽遭受極其嚴重的損失,東方汽輪機廠整體從漢旺搬遷德陽主城區,三線建設企業涅槃重生,從悲壯走向豪邁。2009年德陽市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授予“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國際示范城市”稱號,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2010年被工信部授予德陽“國家首批新型工業化(裝備制造業)產業示范基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德陽三線建設企業推進智改數轉,加快轉型升級,加速拓展國際市場,自主研制的8萬噸模鍛壓機、“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白鶴灘百萬機組精品轉輪、F級50MW重型燃氣輪機等一批“國之重器”,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中國之首”。2013年1月6日,國內首個“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在德陽掛牌。2023年8月26日,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開幕式現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向德陽授予“中國裝備科技城”稱號。
二、三線建設奠定德陽國家大工業城市的獨特地位
“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德陽規劃和建設的中央工廠,尤其是后來建成的西南重機廠(后更名為第二重型機器廠)、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后更名為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不僅是為國家大型鋼廠、大型電站提供大型設備的企業,而且在國家工業體系中具有母機工業的基礎性地位;不僅是國家三線建設企業,而且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要保障。1958年10月25日,鄧小平視察德陽,他說:“德陽的工業是國家的大工業。拿制造冶煉設備、電站設備的工廠來說,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這是機械工業之母——母機工業。”1959年9月8日,中共建筑工程部黨組、中共第一機械部黨組《關于建設德陽重型機器廠給中央的報告》指出:“該廠(德陽重型機器廠)建成后,將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重型機械制造廠,也是我國能制造目前世界上已有的最大、最重的重型機器的工廠。”“這個廠的建設對在四川和西南地區準備建設或已經開工建設的一系列火力、水力發電設備制造廠、燃氣輪機廠、石油化工設備制造廠等的協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這個廠的建設不僅適應我國重工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我國機械工業迅速趕上現代世界水平的重要建設之一。”“德陽重機廠是我兩部第二個五年計劃基本建設任務中最重要的重點工程之一,這項工程的規模、技術的復雜性都超過過去長春汽車廠、富拉爾基重機廠的工程。”1964年10月5日,第一機械部《關于德陽重機廠第一期建設擴大設計的現場審查總結報告》指出:“這是我國第一個軍品生產與民品生產相結合的現代化重型機器廠,它的建成,不僅將成為我國西南地方重型機器和軍工產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對加速建成三線基礎工業、國防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只有富拉爾基重機廠一個大型鑄鍛件中心,且地處邊緣,因此有必要及早在西南后方另建一個規模相當大的大型鑄鍛件中心,以支援三線建設和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需要。”“目前世界上主要工業國家中擁有三十米以上井式爐的也只有美、英、法和蘇聯四國。從整個國家來說,保證今后工業發展的需要,只在三線保留一個能進行特大件熱加工的井式爐也是必要的。”
國家在德陽展開三線建設和大力發展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自過問、直接關心下進行的,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民族工業發展的典型范例。1957年3月12日,朱德到四川視察軍工生產,對德陽工業區建設表示極大關注。1958年3月8—26日,成都工作會議期間,劉少奇擠出時間乘火車到德陽,視察正在籌建中的西南重型機器廠。1960年4月30日,劉少奇再次來到德陽,先后到德陽重型機械廠、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建設工地和第一工程局,同工人群眾親切見面,干部職工深受鼓舞。1965年1月23日,鄧小平在沈鴻意見書上批示:“同意二重廠建設平爐車間”,由李富春向周恩來報告,并送經毛澤東、劉少奇、彭真圈閱。1965年3月12日,周恩來在談到三線建設和第三個五年計劃在基本建設方面當前要解決的幾個問題時強調:要加快第二重型機器廠和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等的建設進度。4月12日,周恩來在中央政治局第125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基本建設方面時指出:三線建設項目要堅持備戰和長期規劃相結合,要先照顧備戰,但長期規劃還要繼續進行,像德陽的重型機械,過去布置也不夠,現在也要加快建設。1965年11月4日,鄧小平再次視察德陽,他說:德陽已經是一個工業城市了。1965年12月9日,彭德懷視察德陽,贊揚二重廠建設工程“打一備二看三”的打殲滅戰的做法(即:第一個車間建設投產了,再建第二個車間。建設第二個車間時就為第三個車間施工做準備,不是所有工程一下子全面鋪開),要求“三線工廠建設應考慮平戰結合,有備無患”。并風趣地對陪同人員說:“二重廠真重啊!”1979年1月23日,李先念就第一機械工業部(78)一機外字1946號文件報告的內容作批示:同意第二重型機器廠對外開放。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德陽工業受損嚴重,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德陽視察,指導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2021年6月28日,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的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對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表示熱烈祝賀。
從三線建設到打造高端裝備科技城,德陽始終是新中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始終是新中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60余年來,德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踐行使命與擔當,成就光榮與夢想,研制和生產的一大批重裝產品,填補了我國經濟和國防建設的空白,在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60余年的發展,德陽已形成以清潔能源裝備、冶金裝備、鉆采裝備為主的產業體系,具備水電、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光伏“六電并舉”的研制能力,在國家高端裝備制造版圖和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三線建設奠定德陽建市興市之基
國家在德陽地區布局建設的三線企業和重大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工業發展史上的光輝一頁,是德陽發展的一座豐碑。這段歷史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文化資源是德陽建市興市之基,是德陽前進的不竭動力。
隨著工業發展和人口增加,大工業和小縣城矛盾日益突出,兩次工業區建設時期,工業區工委、建委多次申請德陽建市。1957年2月,《德陽工業區建委報綿陽地委并四川省委工業部的報告》提出:“我們意見:德陽成立市,請地委、省委從早考慮。”1958年8月1日,德陽工業區委負責人致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陳剛、許夢俠并報省委組織部、工業部的信中提出:“按國家大廠明年個別建成,后年全部建成,而人口增長估計今年城市人口6萬,明年可達10萬,似乎在明年考慮建市為宜。”1958年11月15日,德陽縣人民委員會向省委、省人委正式呈報《關于撤銷德陽縣建立德陽市的報告》。1959年,為配合支援德陽工業區發展,羅江縣并入德陽縣。1976年7月20日,省委書記楊超帶隊到德陽調查,在《關于在德陽建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工業——農業基地的試點的意見》中提出:“我們建議設立德陽市,成立德陽市委、市革委。”但由于國家計劃調整、城鎮人口精簡等歷史原因,一直沒有實現德陽建市夙愿。1982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地方黨政機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提出實行市帶縣體制。1983年1月30日,德陽縣、第二重型機器廠、東方電機廠向省委呈報《關于建立德陽市的報告》。1983年2月18日,13家單位提出《關于德陽地區體制改革的建議》,1983年3月15日,又呈報《關于再次請求建立德陽市的補充報告》。1983年6月,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關于建立德陽市的報告》。1983年8月18日國務院〔83〕國函字156號《國務院關于四川省設立德陽市的批復》同意設立德陽市。建市后,德陽依托三線建設形成的工業基礎,打造裝備制造業基地,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走上工業興市之路,創造了讓人驚嘆的內陸奇跡。1983年建市時,德陽地區生產總值在四川排位第七,到1987年上升到第三,并一直保持到2019年。2023年,德陽經濟總量邁上3000億元臺階,人均收入跨入中等偏上水平。
三線建設時期,德陽產業結構得到大幅調整,形成了以重型機械和水力發電設備為主的工業格局,食品、建材工業也有快速發展。三線建設從根本上決定了以重大技術裝備為主導的德陽產業發展格局和方向,并加速德陽城市化進程。1949年,德陽縣城建成區面積僅1.5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1958年德陽城鎮人口2.4萬,其中工業區職工21846人,全縣城鎮化率達19.1%,領先于當時全國城鎮化率5.3個百分點。1959年,建工部從富拉爾基遷入20153人在德陽建立永久性基地;1960年,一機部又給德陽遷入職工15803人。到1960年底,德陽工業區職工總人數達4.5萬人,城市人口增長到9萬人,工業區面積達9平方公里。到1982年,德陽縣城人口達到12萬人,城區面積9.5平方公里,農業小縣城實現華麗蛻變。2023年德陽中心城區人口達到84萬人,城區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
三線建設時期,懷揣報國之志的建設者一來到德陽就深深扎根在這片熱土,他們在德陽學習、工作、生活,在這里貢獻聰明與才智、揮灑青春與汗水,為鑄造“國之重器”奉獻了畢生精力,鑄就了德陽這座城市的底色。三線建設時期留下的工業遺產遺存,包括廠房、車間、作坊、礦區等生產儲運設施,與工業相關的管理科研場所、生活服務設施、機器設備、生產工具、辦公用具、產品、檔案以及生產工藝、規章制度、企業文化等,不僅是展示德陽城市獨特歷史的文化場所,而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寶貴財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座曾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鍛造出多個“巨無霸”的三線建設城市,將繼續依托國家大工業的獨特優勢,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肩負國家戰略重任,在推進中國高端裝備科技城建設的新征程中再鑄新輝煌、再譜新篇章!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馬聯松(德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三級調研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