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名揚海內外,一器難求。
元青花的原產地在江西景德鎮,而在距景德鎮數千里之遙的遼寧,竟有人用這曠世之寶腌咸鴨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這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
1977年,鞍山文化部門向全市征集散落在民間的文物。
一天,一位30多歲、穿著普通的中年男子來到文物站,從包裹里掏出一個老罐子,不太自信地問道:“這個你們要嗎?值多少錢?”
負責征收文物的干部只看了這罐子一眼,就怔住了。
包裹里面是一件通體布滿多層紋飾的大罐。腹部八面分別繪有松、竹、梅及蓮池水禽圖,紋飾繁密,質地晶潔,繪畫生動,氣韻非凡。
當時負責接待的文物工作者十分驚訝,初步判斷一定是個重要的文物,但它究竟是什么?出自哪個時期?還不能確定。因為在這之前,學術界還沒有發現類似的物品。
市里的文物工作者馬上將這個發現報告了省博物館,但省里的專家似乎也不太確定這究竟是哪個時期的物品,又向國家博物部門的專家發起求助。
隨后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經專家鑒定,這件八棱罐是極為罕見的元青花瓷器珍品,全世界僅發現兩件,除鞍山面世的這件以外,另一件在泰國古都素可泰塔基下出土。
元青花少見,畫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為稀缺,據說全世界不足10個。
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青花鹿紋盤”
首都博物館的“鳳首扁壺”、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青花鹿紋盤”和安徽省博物館的“折枝花卉紋象耳瓶”等都是出土殘件,即便如此,仍被視為難得一見的元青花珍品。
安徽省博物館的“折枝花卉紋象耳瓶”
特別是首博的“鳳首扁壺”,1970年于北京市鼓樓大街元代窖藏出土時曾碎為48片,因這種器型在出土的元青花中尚不多見,后經巧妙修補復原。
由此可見,在鞍山發現的完整的“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何等珍貴!
首都博物館的“鳳首扁壺”
話說回來,這樣一件稀世珍品為什么會在這位中年男子手中呢?
他又為什么把它賣了?
男子說:自己是關內人,后到鞍山定居。青花八棱罐是他家祖傳下來的,由于體積大,放在家里嫌礙事,平時就把它當成腌制鴨蛋的罐子使用,但是因為太占地方了,好幾次都想丟掉。
沒想到1977年時,剛好碰上文物站收購,不如賣了換點錢花,于是就讓兒子把瓷罐包好,送到市文物收購站。而市收購站也按照征集的一般文物價值給了相應的報酬。
后來經專家鑒定,這件完好無損的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堪稱國寶級的傳世孤品。市文物收購站根據收購八棱罐時登記的原始資料找到了這名男子,想給他補點兒錢。
當男子接到電話后,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他在電話里疾聲喊道:“咱們可是說好了這個價錢,你們可不能反悔?!?/strong>
男子極力反對文物收購站的人找他,生怕不買這個八棱瓷罐。
文物站工作人員耐心地說明原由后,男子才同意見他們,最后文物站又給補了幾百元錢。從收購到補錢,男子一共得到的錢大概1000元。
八棱罐在鞍山發現,但它最終卻沒留在鞍山。當時鞍山沒有成立博物館,沒有保管的條件。按規定,這件寶物必須上交到省文化廳。但省文化廳對此文物調撥給省文物店還是省博物館一直沒做決定。
恰好當時北京在舉辦一個全國收購文物的展覽,在省文化廳的同意下,省文物店將該八棱罐取走參展,結果震動考古界。八棱罐在北京展出結束后,被省文物店直接運回沈陽。后經省文化廳決定,撥給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成為館里的鎮館之寶。
這就是八棱罐的故事,從默默的裝東西的罐子,到震驚全中國的一路見證。
這件完好無損的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堪稱國寶級的傳世孤品,已被收錄進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之"陶瓷卷"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