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自2024年9月啟動以來,以沿黃九省(區)豐富多彩的非遺資源為紐帶,通過“直播+對話+體驗”的創新模式,已累計開展七期主題活動,聯動線上線下超800萬人次參與,直播點贊互動超70萬人次,成為展現黃河文化時代價值的重要窗口,架起非遺保護新橋梁,繪就非遺傳承新圖景,開創非遺傳播新模式,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鮮活的文化動能。
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協同機制秘書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沿黃九省 (自治區) 文化和旅游廳協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作為執行單位實施,旨在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促進黃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化利用和交流發展,加大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力度,持續加強區域合作與文化交流。
截至目前,活動已經邀請了來自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河南等七個?。ㄗ灾螀^)的15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18位非遺傳承人,做客河南非遺直播間,通過聚焦線上直播,輔以短視頻傳播和新聞報道等形式,開展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文化交流碰撞,充分展現了沿黃九省(自治區)非遺的時代魅力,有效推進了不同區域間的交流合作與融合互鑒,帶動了大批觀眾參與交流互動和傳承傳播,進一步增強了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余音繞梁,非遺唱響促交融
2024年9月,青?!盎▋骸迸c河南“信陽民歌”以歌會友,展現了黃河流域“音樂方言”的極強凝聚力。人類非遺代表作花兒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馬俊老師嗓音高亢嘹亮,如青海高原上的勁風呼嘯而過,粗獷而奔放,唱出了西北大地的山川故事、風土人情和民族風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信陽民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明鳳老師嗓音甜美,如豫南明珠稻田里的水影靈動曼妙,清新又甜美,承載著吳楚氣韻的舟車煙樹、淮山秀色和悠遠詩意。
2025年1月,陜西“秦腔”與“河南墜子”跨省對唱,呈現了黃河兩岸戲劇曲藝的融合創新典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秦腔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惠敏莉唱腔溫婉細膩,曲調悠揚婉轉,卓爾不群的藝術呈現驚艷全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河南墜子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勝利,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慶林、陳梅生,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牛清欄和墜子搖滾“非遺國潮樂隊”,以及秦腔搖滾第一人、車攆坡樂隊主唱徐軍,群星閃耀、同臺獻藝,時而潺湲婉轉,時而高亢熱烈,時而大氣磅礴,時而俏皮詼諧,上演了一場“傳統”和“現代”“融合”與“創新”的藝術跨界碰撞,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沖擊?,F場氣氛熱烈非凡,線上觀眾也被這場精彩絕倫的表演所吸引,彈幕滾動、留言點贊不斷。
無論是非遺十大類別中的傳統音樂,還是傳統戲劇或曲藝,不管是歌聲、曲藝的聲調唱腔,還是墜韻、搖滾的音樂表達,都是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的傳承,也是地方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的載體,它們跨越千山萬水,在河南非遺直播間匯聚交融,碰撞出絢麗多彩的文明之花,讓非遺的種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也讓黃河流域璀璨奪目的非遺之光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同臺獻技,匠心守藝傳古今
2024年10月,四川“蜀繡”與河南“汴繡”爭相秀藝,織就了黃河兩岸的錦繡山河。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蜀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培林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汴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程曼平,共同演繹了一場跨越巴蜀與中原的刺繡對話。在特寫鏡頭下,她們展示了經典繡藝作品,演示了獨特針法技藝,交流了創作心得,彰顯了中國刺繡各具千秋、競相生輝的精湛技藝。楊培林老師手持繡針,在綢緞上飛針走線,動作行云流水,將錦鯉繡得栩栩如生,花鳥魚蟲賞心悅目,色彩柔和,細膩生動。程曼平老師則展示了汴繡中的“席篾繡”“釘針繡”“羊毛繡”等獨特針法,彰顯出汴繡古樸典雅、針法多變、清新雅致的獨特韻味。直播最后,兩位傳承人都不禁感嘆到:“蜀繡和汴繡都誕生于黃河兩岸,雖然地域特色鮮明,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處,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次直播也創下了單場觀看量150萬人次的峰值。
2024年11月,寧夏“泥塑”與河南“泥咕咕”摶土傳情,訴說了匠人們對泥塑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泥塑(楊氏家庭泥塑)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佳年講述了全面對外授徒傳藝、創新傳承發展模式把彩塑藝術發揚光大的歷程,還在直播現場展示了精湛的技藝,用泥巴精心創作出了一頭栩栩如生的 “黃河鐵牛”。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泥塑(??h泥咕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柴秀建講述了大膽創新、推廣銷售泥咕咕作品的經歷,也創作展示了造型古樸的“泥咕咕”經典作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泥塑(??h泥咕咕)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朱付軍講述了利用網絡“云端”宣傳泥咕咕并收獲近千萬粉絲的經歷,創作展示了造型可愛、萌態十足的“小神獸麒麟”,成功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直播最后三位老師聯合創作了一段活潑可愛的小短劇,讓泥塑作品“活”了起來,俘獲了大批網友的“芳心”。
2024年12月,甘肅“慶陽香包”與河南“香包”傾情相遇,掀起了黃河兒女的童年“回憶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慶陽香包繡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講述了結緣香包技藝47年、收集近萬件刺繡精品、培訓教授超8000人、解決就業4200多人、出國宣推慶陽香包的傳承經歷。河南省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香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艷講述了克服重重困難宣傳展示香包作品、創新香包聯名款系列的傳承故事。兩位傳承人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虎頭鞋、虎頭帽、香包等經典作品。
這三期直播中,來自不同地區的非遺傳承人同臺獻藝,通過技藝切磋與深度對話,在交流中碰撞出非遺的火花,為觀眾呈現了一幅跨越時空的文化長卷,讓觀眾深切感受到非遺傳承背后的艱辛與堅持,也通過特寫鏡頭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的獨特魅力。不少觀眾留言表示:“以前只看到非遺作品的精美,卻不知道背后有這么多艱辛的付出,以后會更加關注和支持非遺傳承?!?/p>
現場演繹,沉浸體驗賀新春
2024年12月,內蒙古“巴林左旗皮影戲”與河南“皮影戲”光影舞動,交織出一方幕布后的光影傳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皮影戲(巴林左旗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國華與河南省的人類非遺代表作皮影戲(羅山皮影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雨倫、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皮影戲(光山縣)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任長明在直播間互動交流,從唱腔到樂器,從經典唱段到創新劇目,從皮影形象到現場演繹,各具特色的皮影人物在光影交錯中登場,伴隨著地方獨特唱腔,或激昂或婉轉,聲聲入耳,演繹了人間百態、歷史傳奇。三位傳承人還合作演繹了皮影戲《歡樂春節》,在熱鬧喜慶的敲鑼打鼓聲中,奏響了春節的歡樂序章。尤其讓人動容的是李國華老師跨越2500公里,帶著超大箱的皮影道具,幾番輾轉、舟車勞頓,坐了超20小時的火車抵達鄭州參加活動拍攝,彰顯了非遺傳承人的熱愛堅守和奉獻精神。
2025年2月,豫見“??h正月古廟會”直播上線,更是將熱鬧的年味展現得淋漓盡致。廟會上,舞獅、高蹺、背閣等傳統社火表演精彩紛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社火(??h民間社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孫書林結合自身經歷,講述了??h民間社火代表性項目“背閣”的歷史沿革和自己學藝、傳承、創新的故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泥塑(浚縣泥咕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楷戰介紹了自己的傳承和創新經歷,還展示了自己根據熱門游戲 “憤怒的小鳥”創作的泥咕咕的形象,他巧妙地將現代流行元素融入傳統泥咕咕制作中,創作出的泥咕咕造型憨態可掬,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此外,琳瑯滿目的傳統小吃、精彩的年俗表演、廣受歡迎的泥咕咕文創都給直播間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兩場直播結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契機,營造傳遞了純粹的年味,助力非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煥發光彩,讓那些承載著歷史和情感的“記憶”,在傳承中延續下去。
青春接力,傳承發展有朝氣
“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不僅邀請了在非遺領域深耕多年、經驗豐富且技藝精湛的老一代非遺傳承人,也匯聚了一群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非遺新青年,他們帶著新時代的朝氣,為非遺傳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河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民間剪紙(孟津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自第一期青海花兒直播活動開啟時,就一直參與并關注直播。他以黃河文化為主線,深入研究各省非遺特色項目和民俗風情,憑借深厚的剪紙功底與超凡的創造力,即興創作了系列剪紙作品。這些精美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剪紙藝術的細膩與靈動,更巧妙融合了各地非遺魅力和民俗特色,成為活動中的一大亮點。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泥咕咕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朱付軍同樣也在活動中大放異彩,他展示的創新作品《陶器包小神獸》、泥塑拖拉機、泥塑飛機等泥塑作品,符合當代年輕人審美意趣,有趣有味有童心。此外,他還積極探索非遺展示的新形式,運用定格動畫等特殊拍攝手法,讓靜態的泥塑作品在鏡頭前“動”了起來,演繹生動有趣的小短劇。
這些新青年們,在傳承老一輩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地融入新時代的理念、元素與創意,讓古老的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新老傳承人的攜手,充分彰顯出非遺傳承的接力傳承,展現出非遺事業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公益傳播,凝心聚力創新高
“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自啟動以來,聚焦線上發起公益傳播,累計聯合中國文化報、河南日報、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鄭州日報、大河報、大河網、頂端新聞等20多家主流媒體宣發新聞稿,并通過抖音、視頻號、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宣發短視頻,尤其是聯合老家河南新媒體矩陣、河南日報、網易、百度、搜狐、大河網、大象網、頂端新聞、華人頭條等十多家媒體同步直播有突破,全網播放量超過800萬人次,直播點贊互動超過70萬人次,助力全民參與黃河流域的非遺保護傳承,不斷豐富和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接下來,直播活動將以黃河文化為紐帶,持續發力,繼續邀請陜西、山東等地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做客河南非遺直播間,并對河南省的太極拳、豫劇、鈞瓷等項目進行直播展示,讓非遺之光點亮中華文化的璀璨長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持久動力。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正如“青?;▋骸敝黝}直播中馬俊老師提到的:“青海花兒是西北地區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強勁助推器,是民族團結的特殊黏合劑,讓各民族緊密相依,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秉S河文化遺產,也是黃河流域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特殊黏合劑。它跨越了山川湖海,牽動著五十六個民族的心弦,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深厚情感以及漫長歷史緊密地串聯在一起,讓文化瑰寶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也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踐行。
來源: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