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由電子工業出版社主辦的“指尖國粹·館藏流芳”——《中國繡娘》新書發布及非遺圖書影像捐贈暨刺繡文化推廣儀式在北京城市圖書館舉行。工業和信息化出版專家委員會主任田玉龍,首都圖書館館長毛雅君,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兼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經理王傳臣,電子工業出版社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編輯徐靜,工業和信息化出版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繡娘》工作組主任張紅宇,《中國繡娘》出品人黃毅,《中國繡娘》制片人許遐等嘉賓出席活動,共同推動中華刺繡文化的傳承創新。
田玉龍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我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他高度肯定《中國繡娘》項目的創新實踐,指出這種融合影視、圖書、刺繡文創的多元呈現是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緊密結合。
張紅宇表示,《中國繡娘》圖書的出版是一段對中國刺繡文化的再認識、再挖掘的難忘經歷,創作團隊歷時三年跨越30余省市,面對面訪談82位繡娘,深入調研了中國各地的刺繡文化,這些帶著指尖溫度的第一手田野調查,最終凝結為2套叢書、5集紀錄片及非遺刺繡展覽,首次構建起中國刺繡技藝的全息基因圖譜。《中國繡娘》圖書的發布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新探索,希望《中國繡娘》能走出國門,將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王傳臣表示,《中國繡娘》圖書的正式出版是電子工業出版社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務實舉措。電子工業出版社將持續發掘非遺刺繡文化精華,推動《中國繡娘》等精品圖書版權走向國際舞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徐靜表示,《中國繡娘》圖書的出版豐富了中國刺繡文化的傳播形式,電子工業出版社將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積極探索影像、圖書、活動等立體化新型傳媒傳播模式,以實際行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田玉龍、王傳臣、張紅宇、毛雅君、繡娘代表張大豐和陳逸蕓共同為新書《中國繡娘》揭幕。該書以繡娘群體的奮斗歷程為載體,致敬匠心傳承精神,彰顯中國文化的韌性包容。
“榮耀捐贈·薪火相傳”環節意義深遠。王傳臣代表出版方向首都圖書館捐贈全景記錄刺繡技藝的《中國繡娘》圖書;黃毅與許遐捐贈紀錄片《中國繡娘》的U盤及光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四川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成都市收藏家協會刺繡專委會副會長、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大豐捐贈代表作《蜀刻成都典籍》《漢代車馬臨闕磚》;粵繡(小欖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中山市陳逸蕓粵繡(小欖刺繡)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優秀民間文藝家陳逸蕓捐贈刺繡精品《晨曦》。館長毛雅君、副館長張娟代表首都圖書館鄭重接收這批文化瑰寶并向捐贈方頒發證書,標志著承載中華審美基因的非遺刺繡資源正式納入國家典藏體系。
活動尾聲,嘉賓共同參觀刺繡文創展區,見證古老技藝在當代設計中的蓬勃生機。
本次捐贈開創性地構建了非遺保護的立體化路徑——紀錄片動態留存轉瞬即逝的指尖技藝,叢書系統解析刺繡知識體系,繡品實物承載不可復制的藝術溫度,三者共同形成“動態影像+學術出版+物質載體”的系統性傳承范式。捐贈不僅為首都圖書館增添館藏,更為非遺活態傳承厚植根基,使千年絲線在新時代續寫薪火相傳的壯麗畫卷。
北京城市圖書館非遺文獻館作為全國首家綜合性非遺文獻空間,集閱讀、展示、體驗于一體,開館至今接待讀者44萬余人。為構建更完整的中華非遺基因庫,現長期征集全國各民族非遺文獻及手工藝品(含書籍、音像、圖譜、手稿、實物等),誠邀機構與個人捐贈珍品并開展學術研討、館校合作、館企協作、活動展覽等項目,共筑城市文化殿堂,為非遺永續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社會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