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全媒體記者 高盼成 通訊員 瞿曉燕 趙海波)漆沮河畔,陜西富平以5000年文明為紙,以非遺匠心為墨,繪就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長卷。從老廟老鼓擂響秦風血脈,到凝結農時智慧的柿餅糖霜;從漢宮秘傳的太后餅穿越千年時光,到修復時光印記的鋦瓷技藝,86項非遺瑰寶構建起“國—省—市—縣”四級保護網絡。乘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東風,非遺工坊、示范基地、傳習基地與傳承人工作室形成立體傳承矩陣,讓千年技藝在創新中煥發新生。
匠心守護 技藝傳承有梯隊
乙巳孟夏,54位新晉傳承人接過使命火炬,“老匠守藝、中青創新、少年傳習”的梯隊格局已然形成。石刻傳承人復刻《符璘碑》《淳化閣帖》等國寶文物,獨創“古碑復刻體驗課”,讓青石鐫刻的文明密碼在研學課堂延續;老鼓傳承人輕撫千年鼓面:“既要擂響黃土高原的古韻,也要讓年輕人聽見非遺的心跳?!睆纳顚m刻碑的匠心堅守,到研學課堂的青春接力,富平非遺在守正創新中生生不息。
創新破圈 古今對話有溫度
老城非遺體驗工坊內,糖畫銅勺流轉間“望湖樓”躍然案上,漆扇彩暈與研學少年的笑聲相映成趣;麥稈化作蜻蜓流蘇,刺繡虎頭鞋萌態可掬,剪紙“柿柿如意”傳遞美好祈愿?!胺沁z+研學”課堂里,孩童捏面塑Labubu、染柿霜布帛;“非遺+市集”上,麥編團扇與刺繡香囊碰撞時尚火花;“非遺+演藝”劇場中,皮影戲《刀刻春秋》用光影演繹石刻匠心。當拓印碑文的厚重遇見植物染色的靈動,千年技藝正煥發青春光彩。
產業賦能 非遺富民有路徑
以“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建設為契機,富平將非遺轉化為富民強縣的“金鑰匙”。柿子產業鏈上,古法吊曬的“柿柿如意”國潮禮盒、柿子酒、柿子醋、柿染文創等產品暢銷全國;600年歷史的瓊鍋糖遵循古法“五蒸五曬”,創新推出低糖便攜裝,通過直播帶貨甜潤萬家。非遺進校園工程更孕育出蓬勃生機,阿宮腔“小許仙”登省級舞臺,麥編文創亮相絲博會,目前非遺全產業鏈帶動就業超萬人,非遺工坊與傳承基地形成“技藝傳承—產品研發—市場運營”閉環。
從老廟鼓聲喚醒的歲月回聲,到瓊鍋糖熬制的幸福滋味;從石刻碑文拓印的文明印記,到阿宮腔水袖舞動的青春風采——富平非遺長河正激蕩新時代浪花。青石為硯,麥稈作筆,傳承人們以守正為根基、創新為羽翼,將文化基因融入鄉村振興血脈。當工坊燈火照亮古城,當童聲唱響千年戲韻,傳統文化不再是塵封記憶,而是躍動火種,在匠心與時代的碰撞中,燃起照亮鄉野的璀璨星河。這艘承載文明密碼的航船,正以創新為帆,駛向更壯闊的振興航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