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1.0的蒸汽機時代產生的新職業是工程師。工業2.0時代人類學會用電能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這時人類要解決新問題。
福特的流水線生產、供應鏈組織形態、現代公司制度讓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
然后人類又面臨新的難題,生產效率太高了,生產量開始超過需求量。工業產品都是規模化來的,相似性是從骨子里來的,于是工業產品價格跟隨市場供需關系的規律開始崩塌。
設計師提供了不同于工程師的的價值。他們需要創造不同、激發新的需求、吸收新的技術提供新的價值。
美國上世紀(參數丨圖片)20年代末期金融危機后,哈利·厄爾成為通用汽車的設計負責人。他提出需要每年都要改型;汽車集團需要有不同的品牌提供差異化的定位……
初代汽車設計師的理念是成功的,通用取代福特成為世界最大的公司。但他們也有局限性,他們為了與去年不同而做無意義的裝飾性改款。
| 亞歷克·伊希戈尼斯:永恒主義與第一代平權思維
變、變、變是30年代到50年代的大趨勢,直到永恒主義的出現。
1959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埃及要拿回這條運河的主權。燃油的價格即將飆升。
汽車從越做越大,轉向尋找合理的尺寸。汽車從堆砌裝飾轉向設計服務于功能。
另外,二戰結束快15年,平等是全世界的訴求。文化、音樂、汽車、時裝都不應該是二戰前的貴族獨享的。
亞歷克·伊希戈尼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設計了Mini。他的思路完全不同于哈利·厄爾。
事實上,亞歷克·伊希戈尼斯更像是工程師,而不是藝術設計師。他的Mini只有3米長,但可以充分裝下4個人。他對發動機與變速箱布局的優化,讓汽車有了超乎尋常的“得房率”。
因為追求極致的功能,Mini擁有了極致均衡的比例。
亞歷克·伊希戈尼斯認為汽車應該屬于大眾,他反對給Mini做毫無意義的裝飾。于是個性化的權利屬于了消費者。買一臺Mini,沒有不DIY的。Mini幾乎不怎么換代,即使換代,它也與過去沒什么太大變化。但每一臺Mini都是不同的,用戶的參與塑造了Mini的多樣性。上至英國王室,下至工人都可以擁有獨一無二的Mini。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穿透人群的產品,它與同時期的波普藝術、迷你裙成為時代的符號。
亞歷克·伊希戈尼斯用永恒主義終結了美國通用汽車所創造的時尚主義。
| 克里斯·班戈:火焰車身與情感新秩序
奔馳品牌也采用了Mini的永恒主義設計思想。
悠久的品牌、可靠的品質、穩定的設計思想幫助奔馳擁有頂級的生態位。而寶馬是一根香腸三種長度,但香腸的定價就是比奔馳便宜。
命運的齒輪在世紀之交快速旋轉。
因為互聯網泡沫而崛起的新一代消費者他們渴望變化。他們追求個人英雄主義,討厭過去的秩序,也反對等級感。
克里斯·班戈在寶馬尋找各種表達情感的方式。他創造了火焰車身。
在他的世界觀中,車身的表面就是一層皮膚。金屬皮膚的起伏感可以在不同的光線下實現不同的反射效果。拜仁慕尼黑的主場安聯中心球場、古根海姆博物館都采取了同樣的設計思想。
今天讓汽車擁有情感而不是金屬交通工具,也是不同品牌設計師非常重要的探索方向。
| 彼得希·瑞爾:符號圖騰與品牌崛起
奔馳是一家可以賣Logo的公司,寶馬把雙腎進氣格柵作為品牌標志。那其他品牌是否還有新的路可走。
彼得·希瑞爾參與過奧迪TT和大眾甲殼蟲的設計。他在思考,汽車作為整體是否可以成為一種符號呢?如果注意觀察大眾新甲殼蟲,它在側面是非常好辨認的三個半圓弧。第一代奧迪TT更是如此,車頭與車尾近乎一樣;側面極簡的兩個圓形和飄逸的頂篷弧線構成識別性。
這是對工業設計全新的理解。產品的整體輪廓創造識別性。
在這個理論上還可以發展出什么?
對,奧迪的大嘴!
奧迪大嘴在轎車、SUV和跑車系列可以分裂出新的表現形式。這是一種可變化但又統一的品牌設計語言。
在彼得·希瑞爾離開奧迪加入現代起亞后,他為起亞創造了Tiger Face(虎嘯前臉)。至今現代、起亞、捷尼賽思的設計都受到彼得·希瑞爾的影響。
彼得·希瑞爾在奧迪的同僚沃爾夫岡·艾格來到中國比亞迪,用同樣的思想創造了Dragon Face(龍臉)——后來進化為Loong Face。
| 陳政:破壁思維與東方崛起
在小紅書、ins上有很多人把車燈、汽車的格柵單獨勾勒出來讓你猜這是什么車型。彼得·希瑞爾的思路在塑造品牌與標志性產品方面非常有效。歐洲品牌用海量的產品迅速填滿這個方向。
這對于崛起中的中國品牌像是嘆息的墻壁。
第一,中國的品牌還缺少意義積淀;第二,符號化自己的路太擁擠了。
中國設計師陳政早些年探索出了一種破壁打法——無邊界格柵。它的暴力美學給整個行業非常大的沖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暴雪發布的《Starcraft星際爭霸》游戲。彼得·希瑞爾開創的設計思路是前臉具象化,它的形象是人族(Terran)。陳政早期的思路是蟲族(Zerg)。
陳政在擔任吉利的全球設計副總裁后啟用銀河家族設計,幫助吉利智電轉型,改變了用戶對吉利產品的審美印象。陳政的新思路是表達科技感的神族(Protoss)思路。
何時推出電感前臉,中國設計界一直有爭議。有些設計師反對這個方向,因為它可能會削弱情緒感。吉利是主流大眾品牌,它的設計風格的突變需要契合時機。陳政在意大利工作時曾邀請克里斯·班戈做顧問。他和克里斯·班戈一樣非常準確地抓住時代機遇,吉利的新設計抓到了中國電動車滲透率在2023年開始突然向上提升到拐點。
陳政曾提出“設計是品牌的翻譯官”這一觀念。我們觀察到,吉利實際上是一家科技公司。陳政從人族到暴力美學的蟲族再到科技審美的神族,他表達的不是個人審美,而是尋找企業與時代機遇的結合點。
在設計的內核上,陳政試圖重新定義中國汽車設計新范式。這背后是怎樣的思考呢?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是一直延續的。絕大多數中國人習慣包子、面條這種主食。披薩、意面和中國主食有相似性,但為什么無法改變中國人的習慣。我們味覺審美和視覺審美的形成需要更深入探索。中國品牌應該嘗試做更現代的武漢灌湯包、重慶小面,然后賣到都靈、底特律、名古屋去,而不是在披薩中國本土化改良的路上狂奔。另外,現在世界的新科技越來越多出現在中國,探月、無人機、DeepSeek……設計需要折射時代,陳政也提出和支持行業研究的探索方向——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研究。包豪斯、迪特·拉姆斯是上幾次工業革命產生的設計理念。中國在主導第四次工業革命,大概率新的理論體系會出現在中國。
| 中村史郎:罅隙市場與日本設計
2010年,中村史郎被《car》雜志評為年度最有影響力三大汽車設計師之一。那時設計行業有影響力的設計師多是西方品牌的,中村崛起代表著日本設計成為世界主流之一。
日產2000年遭遇經營危機,卡洛斯·戈恩出手拯救日產,他任命了中村史郎擔任設計負責人。卡洛斯·戈恩與中村史郎聯手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在市場的罅隙中尋找到一個產品機會,賦予它獨特的設計,然后把它做成主流大眾產品。日產并沒有特別清晰的家族化設計策略,他把每個產品當成品牌符號來設計。
我們看看他們都搞出來哪些產品。
日產的逍客,定位介于緊湊型SUV與掀背轎車之間,但與那些直接在轎車平臺上生產的Crossover不同,逍客更像跑車化的越野車。日產Cube,讓日本方盒子MPV更加有趣。隨后350Z、GTR、Micra、Tiida、Patrol、Juke、Quest、Leaf每個產品都自成一派。
通過這么多獨特的產品不斷證明成功的同時,中村史郎深挖日本文化中的靈感。在日產與英菲尼迪產品的前臉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日本傳統的形象;在他們的線條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毛筆書法的筆觸。
| 蘇駿:復古未來主義
一個創造了智能馬桶和空氣凈化器品牌的人說我能做出爆款汽車。你信嗎?
蘇駿是智米科技的創始人,他創造了火爆的iCAR。
電動智能可以是特斯拉設計師弗朗茨·馮·霍茲豪森的那種未來科技,也可以是復古玩具。
左:克萊斯勒PT Cruiser;右:凱迪拉克Cien
在2000年美國出現了PT Cruiser和凱迪拉克Cien兩種完全相反的設計方向。兩種都是成立的,科技讓人享受變化,也讓人懷舊。科技進步越激進的時候,人越懷舊。我們一邊領導智能駕駛革命,一邊周杰倫、劉德華又重現20年前的火爆。
你知道2024年劉德華在全球搞了多少場演唱會嗎?62場!
中國的情懷類產品,是不是可以用新的技術和策略重新做一遍?
蘇駿雖然是CEO,但是它是設計師出身。專業背景讓他敢于大膽選擇復古未來主義的路線。在歐洲,我們也看到復古主義正在崛起。雷諾5 E-tech、Twingo E-Tech Concept、R17 Electric Restomod Concept讓我們看到和中國不一樣的設計方向,各美其美。
| 破壁周期與亂紀元
一位破壁設計師開創了一條成功之路。這條路終究會人聲鼎沸。這樣逐步擁擠下去,設計師開始無法讓產品形成差異。沒有了設計師在供給側的革命,工業大國將陷入供過于求,產品價格就會崩塌,品牌因無法承諾差異化價值而失去魅力。
這種景象就是工業亂紀元。
我再回顧下6位設計師的創新之路。
亞歷克·伊希戈尼斯:能源革命都會引發“設計即功能”的趨勢。
克里斯·班戈:新的用戶需要新的秩序,新的秩序需要新的設計語言。
彼得·希瑞爾:產品整體其實是最大的Logo,產品家族化有利于品牌塑造。
陳政:工業革命領導國可以定義全球設計審美,在本輪設計破壁周期提出“中國設計全球審美”,智電時代系統化“中國自己的汽車設計話語體系”。
中村史郎:在罅隙市場尋找獨特性,日本文化傳統中的獨特性成為設計新變量。
蘇駿:愈懷舊,愈前進,復古未來主義在懷舊中前行。
亂紀元意味著歷史在等待一個破壁周期,這對于設計師來說是最糟糕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