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月初六清晨,我踩著積雪走在村道上。隔壁張嬸家院子里飄來炸丸子的香氣,巷口老王正給孫輩們分壓歲錢,這份熱鬧卻讓我想起李哥家冷清的院落——自打去年老兩口相繼離世,他家的春聯都顯得格外孤寂。
01 父母在處,才是歸途
記得小時候過年,堂屋里總擠滿歸家的兒女。二姑會從省城捎來臘味,三叔總帶著新奇的年貨,就連遠嫁東北的大姐,也會抱著襁褓中的孩子趕夜車回來。
父親在時,臘月廿三就開始張羅著寫春聯,母親則守著灶臺蒸年糕,那蒸汽氤氳的廚房,是我們兄弟姐妹說體己話的天地。
而今路過村口小賣部,常聽見老人們念叨:“老劉家的閨女三年沒回來了吧?”“可不是,自打她爹走了,連清明都見不著人影。”這話里透著唏噓,卻也藏著家家相似的境遇——父母就像拴著風箏的線,線斷了,漂泊的兒女便失了方向。
02 血脈相連處,最怕生了嫌隙
去年中秋,表舅家鬧得人盡皆知。老爺子留下的老宅子,讓五個子女爭得面紅耳赤。大表哥堅持要按老規矩傳男不傳女,二表姐卻拿出贍養記錄說理。最終老宅空置著,兄弟姐妹反倒成了陌路人。
這讓我想起三嬸在世時常說的話:“財聚人散,財散人聚。”她總在過年時把兒女叫到跟前分壓歲錢,明里是給孫輩,暗里是教子女要和睦團結。
心理學專家楊老師說得在理:“老人就像粘合裂縫的糯米漿,他們在時,再深的嫌隙都能暫時彌合。”
我二伯父,生前每逢年夜飯都要讓四個子女挨個說對方的三個優點,這份用心良苦的儀式感,如今想來滿是智慧。
03 斷了線的親情,更要用心續上
前些日子拜訪獨居的趙阿姨,見她正戴著老花鏡學用微信。問起緣由,她笑著打開家族群:“這是大閨女建的,每周五晚上八點,天南海北的孩子們都要開視頻說說話。”群里最新消息是二兒子發的:“這周末我帶外孫回去,咱們把老相冊整理成電子版吧。”
這讓我想起《增廣賢文》里的話:“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其實維系親情何須驚天動地?
就像對門陳大姐家,五個子女約定每年輪流做東辦家宴,清明掃墓后必定聚餐敘舊。看似簡單的規矩,卻讓離散的血脈始終溫熱。
04 莫待無月空對盞,且惜眼前團圓時
前年陪父親住院時,鄰床住著位肝癌晚期的大爺。他總盯著病房門口念叨:“要是能再過個團圓年該多好。”后來才知他三個兒子因拆遷款鬧僵,已有五年不曾聚首。彌留之際,老人用顫巍巍的手寫下遺囑:“錢分三份,望汝等常聚。”
這讓我想起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寫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其實何止父母,手足之情同樣需要經營。
就像村西頭吳家兄弟,每月十五雷打不動地相約喝茶,看似平淡,卻把父親留下的青瓷茶碗擦得锃亮。
《禮記》中的有言:“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那些父母走后仍常來常往的家庭,多半藏著些溫暖的約定。或許是一年一度的家宴,或許是每月固定的通話,又或許只是微信群里每日的早安問候。
這些細碎的溫暖,正是延續親情的薪火。您家中可有什么維系親情的妙招?不妨在評論區分享一下。
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