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東鹽梟》對嘉靖朝南通地區鹽場分布與方言關系進行系統分析
楔子
作者簡介
吳夢達:
“本名吳建華,男,漢族,1969年生,祖籍江蘇省南通縣余西鄉。童年的時光在鄉下度過;自南京青春文學院結業后,成長在上海、南通等地。1985年正月初五即走出家門,打工的第一站到上海曹楊八村市場、北石路、真如貨站、橫浜路82號一帶落腳,在虹口區水電路韶山中學校辦裝訂廠打零工。1986年11月入職南通市益康食品飲料廠供銷科業務主辦、采購買辦,1987年參加長春推銷員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函授,1991年3月工廠宣布破產,成為中國第一波下崗工人,自詡下崗元老。至此開始上上海、下關東,自謀生路、浪跡江湖;2006年7月,重返江蘇南通地區工作,就職于某電子廠業務部任華東地區業務經理;于2010年1月注冊成立南通科德貿易有限公司,2011年8月成立南通廣德通風設備有限公司,任職總經理,2012年8月成立通州區二甲廣德通風管道加工廠,至2015年業務拓展到仿古銅香爐、銅像雕塑私人定制、書畫收藏與經紀、商品貿易、通風設備、中央空調及暖通機電工程、機床設備及配件、人防設備、特種門窗的制造銷售等各類型業務。
專業擅長:
“詩歌、小說創作,涉及山水畫、劇本創作、微電影拍攝和后期編輯制作。鄉村振興技藝師,技藝技能類銅雕塑(江蘇中級)。
非咸之劫
明嘉靖三十五年冬·呂四場
海風卷著鹽粒抽打臉頰時,王賜山正跪在鹽灶前刮鹵垢。
八尺寬的青銅釜已熬了七日七夜,釜身「鹽課司監造」的銘文被鹽堿蝕得模糊,獨獨「課」字右側的「果」部清晰如刀刻——恰似去歲沉船的朱灶頭被魚啃剩的半張臉。
“老王!鹵水泛硫花了!”
獨眼王阿三的破鑼嗓在蒸氣里炸開。王賜山的鐵鏟猛地頓住,鏟尖那團青灰色鹽晶里,竟凝著張扭曲人面:左頰刀疤與通州衛鹽捕頭曹京儒如出一轍,下頜處兩點硫磺斑,正是倭寇「八幡丸」船旗上的猩紅。
“轟——”
灘涂盡頭忽起狼煙。十二匹快馬踏碎薄霧,馬蹄鐵撞在鹽磚上,迸出藍瑩瑩的火星。
“鹽課司憲令!”馬上人滾鞍而下,猩紅斗篷掀起腥風。鹽課司提舉鄭如晦抖開黃綾,烏紗帽下的吊梢眼掃過跪伏的灶丁:“即日起,十二場每灶加征折色銀三錢,逾期者以通倭論!”
王阿三的鹵勺哐當墜地。
王賜山卻盯著提舉的佩刀——那分明是倭國鍛造的胴切刀,刀鞘吞口處鑲的瑪瑙,泛著「石本氏」家紋特有的三瓣菊光。
01.尸鹽現
子夜,王賜山摸進了「鬼鹽灘」。
月光潑在鹽晶碑上,「嘉靖二十九年敕建」的「建」字缺了末筆。他十指摳進鹵土,指甲蓋翻卷見骨,終于觸到那物——
青銅釜底十二字讖語泛著磷光:「鹽盡蓮生,日月同蝕,洪武魂歸」。
海浪忽如厲鬼哭嚎。三百具鹽尸破沙而出,骨縫嵌著的「通州衛」腰牌尚帶血漬。最前頭那具腐尸的右手,分明缺了中指——正是上月被倭寇梟首的張灶頭!
02.血詔
五更梆響時,鹽場起了青焰。
王賜山被鐵鏈鎖在青銅釜前,曹京儒的雁翎刀架在他頸側。這位通州衛鹽捕頭的飛魚服下,隱約露出倭國「陣羽織」特有的鎖子甲紋。
“罪證確鑿!”鄭如晦揚起半幅海圖,圖角鈐著「石本」朱印:“這廝在釜底刻倭國密文,私通倭寇!”
王賜山突然暴起,額角撞向青銅釜:“好個『倭國密文』!這『鹽』字里的『皿』部,分明是鹽課司的官銀模印!”
雁翎刀穿胸而過的瞬間,王賜山咬碎舌底鹽丸。黑血噴濺在讖語上,十二字竟游成赤蛇,蛇頭直指鄭如晦懷中——那里半枚倭國「甲州金」閃著幽光,金丸暗紋與鹽課司折色銀的陰刻如出一轍。
03.骨燼謠
三日后,十二鹽場灶丁暴動。
八百鹽工持鹽鏟圍了鹽課司,卻在倉廩掘出二十船倭國硫磺。曹京儒的雁翎刀斬落第七顆頭顱時,王賜山的尸首在烈焰中陡然坐起,焦黑的喉骨摩擦出《煮海謠》:
煮海鹽,肥倭寇
折色銀,買命咒
蓬萊島,鹽官冢
丙辰年,從頭數
骨灰隨風飄向深海,落在「鹽鐵使司號」沉船的桅桿上。鹽晶凝結的桅桿裂開細紋,隱約顯出「萬歷」的字樣,恰是二十年后新帝登基的年號。
南通吳夢達是什么人物?
吳夢達著《通東鹽梟》架空歷史與傳說
聯絡codd69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