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成安縣的東部,是春秋之前黃河故道的所經之地,《尚書·禹貢》中所說的:“覃懷厎績,至于衡漳”“北過降水,至于大陸”,衡漳和降水均是指漳河,漳河在這里匯入黃河,民國《成安縣志·古跡》記載有“衡漳故道”:“在漳河集等村,即大禹治水所至處”。
春秋時期黃河的兩條河道,左邊的即《禹貢》所說的河道,河邊有“乾侯邑”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大的改道,不再流經今天的成安縣,河道干涸之后,人們到這里耕種、漁獵,慢慢形成了一個聚集地,稱“乾侯”邑,在古代漢語中“乾”和“干”通用。
但是,大水退去之后,水中的礦物質卻留在了土壤表面,形成了面積廣大的鹽堿地,古稱為“斥鹵”。西漢建立之后,高祖于公元前201年把功臣唐厲封在了這里,因封地內廣布大大小小的富含鹽堿的沙丘,唐厲被封為“斥丘侯”。他的玄孫唐尊在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被武帝以用于祭祀的貢金成色不好“坐酎金”免爵,斥丘侯國除,而為斥丘縣。
西漢的斥丘縣
斥丘縣歷經兩漢魏、晉,到了南北朝的北齊,北齊都城為“鄴”,也就是今天臨漳縣的鄴鎮。斥丘縣距離鄴的直線距離僅30公里,也就成為了北齊京畿“清都尹”的轄縣,并且改名為“成安”,道光《成安縣志·藝文》有《原縣》一文,記載了“成安”一名的來歷:“成,善也,平也;安,土也,定也?!币鉃樵谶@里創事業容易成功,并且生活安定,是一個極好的“吉祥”名,估計是因其地處京畿,不能再使用“斥丘”這樣表現出荒涼、貧瘠的“劣”名了。
東魏(上)、北齊(下)斥丘和成安變化圖
關于“成安”一名的來歷,還有人認為是來自于秦末起義群雄之一的陳馀。他因幫助戰國時期的趙國貴族、秦朝時趙氏族長歇由代王轉徙為趙王,而被趙王歇封為“代王”,號“成安君”,清朝在成安縣城內還建有成安君祠。
但是,細分析起來,由陳馀的“成安君”得名“成安縣”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陳馀為“成安君”之時,成安縣一帶還是“乾侯邑”,陳馀的封地在今天滄州市南皮縣一帶,共有三個縣的區域。他幫趙王歇成為趙王之后,被封為代王,“代”即是今天山西省代縣一帶,他成為代王之后,并沒有去“代”就國,而是留在了趙國都城“信都”輔佐趙王歇,無論是南皮、代,還是信都,距離成安縣都有相當的距離。
康熙《成安縣志》城圖中有成安君祠
并且陳馀當“代王”、號“成安君”的時間并不算長,其在公元前206年十月,被趙王歇封為代王,號成安君,一年后的公元前205年十月,陳馀在與韓信的“背水一戰”中兵敗被殺,做代王、號成安君僅一年時間。特別是,陳馀在歷史上的名聲并不算好,在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大家的評價里,陳馀與張耳少時為刎頸之交,但后來卻因為權力和利益,卻互相想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被稱為“勢利之極”。北齊給京畿之地所屬縣命名,以“成安君”而取縣名的可能性并不算大。命名為“成安縣”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地處京畿,需要一個比較好的名字而已。
康熙《成安縣志》八景圖中的“斥城晚照”
其實,斥丘縣是在東魏時,把鄴縣的一部分和內黃縣、肥鄉縣一起合并成為了臨漳縣,而十幾年后的北齊,在臨漳縣的原斥丘縣區域新置了成安縣,并且縣治也不在原斥丘縣城了,嚴格說起來并非是把“斥丘”一名換成了“成安”,只不過因為古代志書中都是這樣記載的,才給了人們“改名”的錯誤認知。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