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的就業版圖中,40歲的女性與50歲的男性這一群體,正面臨著就業與社保的雙重壓力。政府推出的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政策,恰似冬日暖陽,為他們緩解經濟負擔、延續社保保障。然而,當下申請流程的繁瑣與個人隱私暴露問題,卻如暖陽中的陰霾,讓這一惠民之舉大打折扣。
縱觀全省,武漢是實行4050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最早的城市,筆者20年前來武漢工作,就知道武漢對大齡靈活就業人員有社保補貼,那個時候有些地市繳納社保的企業都不多。
然而,申請社保補貼手續非常繁瑣,不僅需要到戶籍所在地居委會去提交申請,還要去到街道政務中心去辦理手續,還得靈活就業人員打工的公司所在地的社區提供相關證明。并且每年還不是全年受理,只有3、6、9月社區才受理申請,錯過了可能就得等到第二年。
最近,筆者沉浸式體驗了一次申請程序,社區跑了3次,區政務中心2次,由于筆者是自媒體就業,無法提供就業公司營業執照,社區工作人員心里也沒底,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遇見如此情況,能否辦好還不一定。
根據要求,如果辦理成功,以后每個季度都要向社區提供“武漢市靈活就業人員個人承認書”承諾你是在“就業”,發現虛假就業還要退回補貼,拿個補貼真不容易。
筆者注意到,社區和街道政務中心均只收集申請人的資料給相關部門審批,并且有部分資料是重復收取,完全可以合二為一,申請人到街道政務中心即可辦理所有手續,這樣申請人至少不必跑多個地方。
這個承諾的核心是拿補貼的人員在就業,如果是虛假就業就要退回補貼,其實這沒有道理,4050人員養老金補貼的核心應該是是否自己繳納養老保險,而不是就業。4050人員本來就是就業困難群體,他們可能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繳納養老保險,對于這樣的人如果因為沒有找到工作,就認為其是虛假就業,于是就停發補貼,甚至追回補貼顯然是錯誤的。追回補貼唯一的條件應該是他沒有自己繳納養老保險或有單位給他繳納養老保險還拿養老金補貼。
繁瑣的申請手續,宛如一道道復雜的關卡,橫亙在補貼與受助者之間。這些靈活就業人員,本身就在求職的浪潮中艱難掙扎,每日為生計奔波忙碌。當他們懷著期待去申請社保補貼時,卻不得不面對冗長的表格填寫、大量證明材料的收集,還要在不同部門之間來回奔波。這不僅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讓本就疲憊不堪的心靈增添了沉重負擔。與此同時,個人隱私暴露問題更是如芒在背。在申請過程中,他們需要將自己的詳細個人信息,如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收入狀況等,提交給眾多陌生人。對于這些本就因就業困境而缺乏安全感的人群來說,隱私的過度暴露無疑讓他們陷入了一種不安與無奈的境地。
其實,社保補貼政策的核心要素清晰明了:年齡達標且自行繳納養老保險,無單位繳納。在大數據時代,這些關鍵信息對于相關部門而言,并非難以獲取的“神秘寶藏”。通過整合社保系統、稅務系統以及公安系統等多部門數據,完全能夠精準識別符合補貼條件的人員。
以養老保險繳納信息為例,社保部門可以實時掌握個人參保情況;公安系統則能準確提供個人年齡信息。部門之間若能實現數據共享與協同工作,便可輕松篩選出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無需他們親自申請,直接將補貼精準轉入其社保卡中。這種“免申即享”的模式,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補貼發放的效率,更能讓受助者感受到尊重與關懷,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隨著AI時代的大步邁進,實現社保補貼“秒達”更是具備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人工智能可以對海量的人員數據進行快速分析與精準匹配,進一步優化補貼對象的篩選流程。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還能確保數據在傳輸與存儲過程中的安全性與不可篡改,為個人隱私筑牢防護墻。想象一下,在未來,當4050人員到了符合補貼條件的時間節點,無需任何額外操作,補貼便自動到賬。這不僅能讓補貼及時發揮作用,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更能增強他們對社會政策的信任與認同感。
社保補貼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權益,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簡化申請流程、實現“免申即享”,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政府部門提升服務效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大數據、AI等技術的深度應用,社保補貼能夠像溫暖的春風,無聲無息卻又精準無誤地吹到每一位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身邊,讓他們在艱難的就業之路上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與支持。(劉丹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