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李大爺最近總揣著社保卡晃悠。“上月領(lǐng)了110塊,比往年早十年拿到手!
”他逢人就笑,皺紋里藏著驚喜。,過去農(nóng)村老人要熬到80歲才能沾補貼的邊,如今青海、陜西好多70歲的大爺大媽已按月收錢。政策這道坎兒,今年明顯松快了。
青海把年齡線往下挪了十歲,70歲每月110元,80歲再漲10塊;上海更超前,65歲就試點發(fā)放,像張阿姨這樣的低齡老人提前五年拿到“銀發(fā)紅包”。可轉(zhuǎn)頭看重慶萬州,還卡著90歲的門檻,每月100元起步,同是農(nóng)村老人,歲數(shù)差一輪,待遇隔座山。
錢袋子鼓起來的速度也不一樣。吉林80 - 89歲老人從去年50元漲到今年100元,90歲以上直接翻兩番到200元,百歲老人能拿600元;寧夏更是狠,高齡補貼能和基礎(chǔ)養(yǎng)老金疊加,80歲老人月入近400元,在地里刨食一輩子的老人,頭回覺得政策像棉襖,貼身又暖和。
但浙江有些村子還維持每月30元,比西部偏遠地區(qū)還低,惹得大爺們直嘟囔:“經(jīng)濟大省咋這么摳搜?”領(lǐng)錢方式變了天。大姚縣的王奶奶沒跑一次腿,滿80歲當月,錢就悄悄鉆進社保卡——現(xiàn)在“免申即享”像陣春風,吹過浙江、云南好多地方,系統(tǒng)自動篩人,銀行直接打款,徹底治好了老人“申請恐懼癥”。
可在一些山區(qū),還得子女帶著身份證、戶口本來回折騰,代辦證明開了三四張,村委會跑了五六趟,年輕人抱怨“比辦房貸還麻煩”,老人躲在屋里直嘆氣。
這政策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有人說每月百八十元買不了啥大件,可農(nóng)村老人掰著指頭算:能買三袋化肥,夠喂兩個月的雞,攢半年能給孫子添件新衣裳。也有人盯著差距犯愁:天津百歲老人每月500元,西藏還發(fā)米面油,自家老人同樣歲數(shù),咋補貼能差出好幾倍?
是不是該給落后地區(qū)多撥點款?
藏在政策背后的,是城鄉(xiāng)養(yǎng)老的舊賬。
過去農(nóng)民靠土地養(yǎng)老,老了干不動就指望子女,現(xiàn)在高齡補貼像根細線,慢慢縫補城鄉(xiāng)差距。但問題也跟著冒出來:補貼年齡能不能全國統(tǒng)一?金額能不能隨物價漲?
“免申即享”啥時候能覆蓋所有村子?這些問號,掛在每個關(guān)心老人的人嘴上。作為看著農(nóng)村老人苦過來的晚輩,我總覺得這政策是遲來的溫暖。
看見李大爺用補貼錢買了臺新收音機,聽見王奶奶逢集就買點豬肉改善伙食,打心眼里覺得政策走對了路。可也盼著步子能再大些:讓70歲的門檻成為全國標配,讓補貼金額追上生活開銷,讓每個老人都能挺直腰板說:“咱年紀大了,國家沒忘咱。
”政策落地時,最該操心的是別讓福利“睡大覺”。家里有老人的,趕緊去村委會查查,瞅瞅身份證、戶口本備齊沒,問問線上平臺咋操作,別讓老人眼巴巴等著,卻錯過該拿的錢。
畢竟,這些補貼不是施舍,是老人辛苦了一輩子該得的尊重——他們年輕時種地交公糧,老了就該堂堂正正拿補貼,理直氣壯享晚年。至于那些還卡著高門檻、守著低標準的地方,真該聽聽老人的心聲:同樣是為國家干了一輩子,憑啥有的地方早拿錢,有的地方干瞪眼?政策溫暖,不該被地域差異凍著。
這場關(guān)于高齡補貼的改革,像開春的犁,剛翻開第一壟地。后面的路還長,但只要朝著縮小差距、方便老人的方向走,咱農(nóng)村老人的晚年,準能像秋后的苞米堆,實實在在,金燦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