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問大家:
如果你家女兒出嫁,你會為她在家里保留一間房嗎?
可能在如今的時代,不少父母都會點頭如搗蒜般的給出確定答案。
畢竟,大家對女兒的疼愛,早已超越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傳統。
衣柜里掛著的舊衣、墻角處堆著兒時的玩具,還有書架上擺放的青春期的日記,都仿佛是這個空間將女兒停滯在那些回憶的時光里。
然而,盡管想象美好,但也有人堅決反對這樣的安排。
之前跟小區的一位阿姨聊天時,她就提到在自己女兒結婚前,明確告訴過她,今后不會在娘家給她留房。
初聽時,覺得有些狠心。
但是聽完她說的三個原因后,在場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思。
那么為什么不能給出嫁女兒留房呢?接下來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01.留房傳遞“依賴暗示”
在不少父母眼里,給女兒留房,不單單是自我情感上的慰藉。
而且更重要的是,是為自己的女兒,保留一份退路,提供一份底氣。
按理說,這種選擇,無可厚非。
但實際上,大家有沒有想過,留一間房,看起來是小事一樁,但卻可能會給女兒,帶來一種認知上的錯覺。
在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論”中,有這樣一句話:
當個體感知到外部存在“退路”時,內在動機和責任感會顯著降低。
說直白點,這種“設定”,會給出嫁的女兒,提供一定量的“依賴暗示”。
讓他們在自我婚姻中的責任感被削弱,從而一旦遇到一點事,就會尋求娘家的幫助。
就像鄰居的女兒的小夏,結婚三年,每次跟丈夫發生爭執,必回娘家。
在她看來,母親為她保留房間,就是在為她的人生兜底。
而正因為有退路,所以可以耍性子,肆無忌憚的揮霍手里積攢來的幸福。
到最后,曾經觸手可及的美好,消散于無形,以離婚收場。
所以說,看起來是一間房,可實際上,卻有可能成為女兒任性的資本。
02.物理逃避,會阻礙婚姻的深度磨合
眾所周知,任何婚姻的締結,都需要時間的考驗,和彼此雙方的磨合。
哪怕在婚前,愛的如醉如癡,也會在面臨現實生活中柴米油鹽的挑戰。
而往往這時,學會經營婚姻,就是一個人務必掌握的人生課題。
根據婚姻咨詢方面的數據統計:
一般來說,70%的新婚危機,都會發生在頭兩年。
這是因為,這個階段,正是夫妻建立溝通模式,促進彼此融合的關鍵期。
可若是女孩,一遇到矛盾沖突就回娘家,相當于用空間隔離,代替了夫妻之間的情感磨合。
甚至說,會使得雙方沖突進一步升級。
可能有的父母會覺得,留一間房,并不代表遇到問題,女兒就一定回娘家。
但我想說的是,人類面對沖突時,其實有天然的“回避傾向”。
而熟悉的原生家庭,往往會強化這種逃避行為。
在心理學上,也被稱之為“回巢依賴癥”。
所以說,當女兒將家作為自己的避風港,那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給婚姻的深度磨合,增加了難度。
03.模糊的空間界限,激化矛盾斗爭
對所有人來說,為女兒保留一間房,都是溫情且美好的。
但事實上,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引發家庭系統失衡。
在心理學上,物理空間往往象征一個人的心理歸屬權。
當女兒在娘家的“領地”沒有被剝離,或者重新分配時,那家庭上下,都會全家上下,都會產生一種“護犢子”的情結。
大家都知道,“護犢子”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是不理智的。
就比如說,小兩口鬧了矛盾,本來夫妻倆該待在自己家里,尋求解決方法,讓婚姻關系更好的維系。
可是一旦選擇回娘家,跟父母哭訴委屈,那么很容易導致事態升級。
最為常見的就是娘家人,出于疼惜女兒的因素,全家齊上陣,去上門討要說法。
結果婆說婆有理,媳說媳有理,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其實說到底,如果不是違背原則的小事,只是單純的夫妻倆吵架拌嘴。那娘家人最好不要摻和。
一旦摻和,就有偏向。有偏向,就會火上加油。
到最后,變得針鋒相對,不死不休,根本沒有一點回旋的余地。
所以說,女兒出嫁,不為她留那一間房,或許才是在對她最大的幫助。
就像弗洛伊德說的那樣:
成長,意味著與原生家庭完成精神斷乳。
而父母,對女兒最深沉的愛,永遠不是為她保留一間房,而是幫助她建立好心理彈性,輔助她學會婚姻經營。
要讓她在遭遇風暴時,可以選擇修繕自己的屋檐,而不是退回童年的堡壘。
所以,在我看來,每一個父母在女兒出嫁時,都應該告訴她:
孩子,這個家永遠歡迎你,但請記住,你的戰場在前方。
其實,婚姻的經營密碼,從不是娘家給自己提供了多少底氣。
而是能夠親手去制造屬于自己的浪漫與幸福。
最后也想問問大家,你覺得要不要給出嫁女兒,留一間房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