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社會統計數據顯示:
目前,從孩子出生到上小學期間,有80%的家庭,存在老人帶娃的情形。
而在另外一項帶娃人選的調查中,我們也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有效的2241份投票中,有將近一半的家庭,都是姥姥帶娃。
至于原因,也很簡單。
比如,姥姥帶娃,避免了和婆婆的日常相處,規避了婆媳矛盾。
比如,娘家媽帶娃,自己不但省心,而且想說啥就說啥,不至于出現情緒內耗、彼此難堪的情況。
不得不說,目前姥姥這個角色,成為了年輕夫妻在帶娃人選上的首選。
可問題來了:如果娘家媽上門帶娃,你會“給錢”嗎?
關于這個話題,想起之前朋友小穎分享的一個小事。
她說自己生完二胎后,母親就主動從老家搬來給自己帶娃。
因為感念母親的付出,她有次在媽媽回老家前,偷偷往包里塞了幾千元。
沒成想被媽媽發現后,堅決還給了她。
并且還斬釘截鐵的告訴自己:給你帶娃,不用給我錢。
剛開始小穎還不理解,直到后來媽媽說出了三點道理,這才讓小穎為之動容,明白了母愛的偉大之處。
到底是哪三點道理呢?接下來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01.親情不是交易,用錢衡量會稀釋愛
小穎媽媽告訴自己的女兒說:
我不是你雇傭的上門保姆,也不必用工資,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更何況,幫你帶娃也不是一場交易,用錢來衡量付出,會稀釋咱們母女倆的愛和緣分。
聽到這些,我想起心理學中的社會交換理論。
說的是,當人際關系被物質化時,情感聯結會被削弱。
尤其是娘家媽幫忙帶娃這件事,本就是出于心疼閨女的原因。
可一旦被設定了每月按時打款的流程,那么手機上冰冷的轉賬數額,也許就是成為了斷開母女情分的溝壑。
這種看似理性“金錢補償”,很容易讓母親這個角色,感覺到“親情被標價”的不安和惶恐。
這就像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沙哈爾提出的理論:
親密關系需要經營“情感賬戶”,而頻繁的金錢往來,會被理解為“情感負債”。
簡單來說,當帶娃變成了“有償服務”,那么出于“拿錢辦事”的心理,老人也很容易掩蓋自己的真實情緒。
最終這種“有話不敢直說”的心理愈演愈烈,母女之間的情感,也會越來越遠。
02.成就感比金錢更滋養人心
小穎媽媽告訴女兒說:
你覺得我是幫你的忙,可實際上,我也是成全自己,咱們家就你一個閨女,離你近些,看著你幸福,我就踏實滿足。
說實話,最初聽到小穎說出這些話時,我無比動容。
母愛之偉大,也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是啊,當媽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過得幸福安康,也時刻想感受兒孫繞膝的晚年之樂。
尤其是那些獨生女家庭,女兒結婚后,可能家里變得冷清,自身孤獨感滋長。
這個時候,若是能跟女兒一起生活,幫她帶孩子,不但能體現自己的價值,還能感受親人環繞在一起的樂趣與幸福。
這種人到晚年,所獲取的精神財富和成就感,遠比金錢更能滋養人心。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求,遠高于物質需求。
也許,不少媽媽不要女兒的前,其實所渴望的是獲得更深層次的價值認同。
之前有一項追蹤100組帶娃老人的調查,結果顯示:
收到子女定期感謝地老人,幸福感比單純收錢的群體,高43%。
正如一位姥姥在采訪中說的那樣:
每次聽到女兒夸孩子和我親,我就覺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所以說,家里有娘家媽帶娃的,時不時的要給老人提供一些儀式感。
比如,用一些具體化的贊美,來讓老人獲取愉悅感。
再比如,定期舉辦一些家庭表彰大會,讓大家去感恩老人的付出,也讓老人感受到獨一無二的家庭地位。
而這些,或許都比冰冷的“轉賬”,都更讓老人幸福。
03.計較利益的得失,就會被利益所困
在家庭系統理論中:
如果過度計較“誰付出更多”,往往就會破壞系統平衡。
其實,一個家庭的利益得失,本就是一筆糊涂賬,大家睜只眼,閉只眼,可能無傷大雅。
但是一旦擺在桌子上指指畫畫,那情感就會落入下風,使家庭變成“斤斤計較”的修羅場。
所以,那些“不收錢”的老人,往往就是用一種姿態,為子女示范了更高級的相處模式。
他們不愿陷入“利益得失”的惡性循環中,而忽略“親情無價”的本質。
說起來,這稱得上令人欽佩的大智慧。
從相關研究中,我們也能窺探一二:
70%的家庭矛盾,源于“隱形記賬”。
比如,丈夫會覺得“我媽帶娃沒收錢”,也有的妻子會覺得“我媽貼錢帶娃”……
在隱形記賬的摧殘下,一家人都會情感失衡,甚至引發沖突和矛盾。
所以說,與其用金錢來補償,還不如建立情感共同體。
當老人不再計較經濟得失,子女也會在榜樣效應下,更容易形成“互助型家庭觀”,未來也更愿意主動承擔贍養責任。
并且,這種無私,也會對孩子的三觀塑造,提供正面影響,最終形成良性代際傳承。
當然,作為年輕人的我們,必須明確一點:
老人不要兒女的錢,是因為愛我們。
但我們一定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天經地義。
尤其是對于那些“有苦不直言”的父母來說,更要及時關注他們的經濟情況。
因為有些老人,平常給孩子花費很多,而自身又沒什么積蓄,再加上不愿跟兒女訴說自己的窘迫,那么很容易導致兒女對父母的情況一無所知。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曲線援助”的方式。
比如,在老人出門買什么物件的時候,多給一些錢。
這樣,既保全老人的面子,也能讓他們的經濟得到緩沖和保障。
其實,任何一個家庭,都不該被利益得失所裹縛。
要知道,從長遠來看,我們和老人,還有孩子之間,屬于命運共同體。
只有放下心里那桿標著數字與算計的稱,才能最終收獲更多的美滿與溫暖。
最后也想跟我們所有年輕人說一句:
老人帶娃,有太多的不易和心酸,多一份尊重與感恩,少一些埋怨和吐槽。
因為是他們負重前行的托舉,才給了我們輕裝上陣的機會。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