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巴奴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在行業研討會上的一句“月薪5000別吃火鍋”,將品牌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網友截圖顯示,他甚至直言火鍋不是給底層人民吃的,并建議低收入群體吃麻辣燙就好了。這番言論迅速點燃公眾怒火,吃火鍋也要分三六九等? 巴奴在搞階級歧視?
這并非巴奴首次陷入爭議。2023年的天價土豆事件仍歷歷在目——西安某門店一份富硒土豆售價18元,僅含5片薄如蟬翼的土豆,被網友戲稱吃的是空氣的藝術。盡管巴奴以管理失誤致歉,但創始人后續的不考慮降價表態,徹底坐實了高價傲慢的標簽。
更耐人尋味的是,巴奴早期標榜的服務不是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如今已淪為笑談。會員體系被曝強制儲值,消費者需每6個月消費至少2次才能保級,否則從肚神降為肚粉;社交平臺上,服務員冷漠上菜慢分量縮水的差評層出不窮。從產品到服務,巴奴的初心正在瓦解。
一、巴奴火鍋口號與行動的割裂
1. 產品主義的崩塌
巴奴曾以只做毛肚火鍋的專注立足,創始人杜中兵宣稱,產品是根,其他都是枝葉。但如今其菜單已擴張至雪花牛肉、鮮切腰片、低溫午餐肉等30余種爆款,甚至推出火鍋+熱鹵的混搭模式。這種產品越多,特色越少的悖論,讓消費者困惑,巴奴到底想賣什么?
更諷刺的是其定價策略。早期標榜極致性價比,如今客單價高達133元,比海底撈貴30%。一份搟面皮從11元漲至17元,漲幅超50%;笨菠菜井水豆芽等故事型菜品價格遠超市場價,被調侃為智商稅火鍋。當產品主義淪為漲價借口,消費者的信任自然崩塌。
2. 流量至上的反噬
巴奴深諳營銷之道,從對標海底撈的服務不過度,到自封火鍋界愛馬仕,話題炒作屢試不爽。但過度依賴流量正在反噬品牌。創始人IP失控,杜中兵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雖帶來短期熱度,卻讓品牌與傲慢歧視深度綁定。
虛假高端化,76%門店布局一線商圈,人均消費132.59元,但食材并未體現溢價。例如富硒土豆被扒出與普通土豆營養價值差異微乎其微。
口碑透支,2023年子品牌超島火鍋售賣摻假羊肉,2024年多起食品安全投訴,暴露出供應鏈管理的混亂。
二、偽高端的陷阱與創始人的枷鎖
1. 偽高端化的末路
餐飲業的偽高端套路早已被識破,故事營銷,巴奴的笨菠菜天然羔羊等概念,與上海某人均2000元餐廳用核輻射食材的丑聞本質相同,都是用情懷掩蓋產品力不足。
價格虛高,人均千元的Ultraviolet餐廳要求顧客蒙眼就餐,巴奴的包廂費高價蘸料,皆是利用儀式感合理化溢價。但消費者早已覺醒,高端不等于高冷,更不等于割韭菜!
2. 創始人IP的雙刃劍
杜中兵與巴奴的深度綁定,放大了個人言論的風險。正如格力將品牌更名為董明珠健康家引發的國有資產爭議,創始人一旦失控,品牌將萬劫不復。餐飲業需要的是去個人化的品牌價值,而非一場場創始人主演的真人秀。
巴奴的困境,折射出餐飲業的集體焦慮,在流量紅利消退、消費分級加劇的當下,究竟該堅守產品,還是追逐話題?答案或許藏在創始人早期的一句話里,吃飯的標準是媽媽培養的,現買現做,天然健康。
火鍋的本質,從來不是社交貨幣或身份標簽,而是一群人圍坐共享的溫暖。當巴奴用月薪5000劃出消費鴻溝,用15根土豆絲挑戰常識底線,它失去的不僅是顧客,更是餐飲業最珍貴的人情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