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化如火如荼,剛剛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在今年的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圍繞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提出了多項建議,目的在于,促進與無人駕駛相關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創造更多新質就業。
小米的雷軍提出,智能駕駛已經是各國汽車工業必爭之地,歐美等發達國家正在積極推進自動駕駛量產和法律保障。中國也應該加強自動駕駛功能量產應用,應擴大自動駕駛在全國范圍內測試,加快建設自動駕駛全國性法律體系,讓自動駕駛合法的、低成本的上路,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
另一位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也提出了相關建議。他建議盡快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充分授權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在更大范圍、更多場景展開無人駕駛汽車規模化試點應用。
這個問題也引起了法學界專家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周光權,也建議推動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促進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他在建議中就允許自動駕駛車輛上路行駛、以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代替駕駛人、事故責任認定引入無過錯責任、明確數據存儲和提供義務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自動駕駛,指的是L4級別的無人駕駛。而量產,不僅指廠家規模化生產,更指制度上與政策上的量產。
在現代社會中,大規模投入一項技術,特別是像無人駕駛這樣的,會在路上跑起來的汽車,必然引發一系列改變。這就需要法律、政策、制度、市場供應等方面同時變化,才能使得這些技術能夠合法地上路。只有這樣,自動駕駛技術能夠快速落地,用戶才能更低成本的使用。
比如無人駕駛發展帶來的“人車平權”問題,?如何通過立法,實現車輛與人類駕駛員在道路使用上的平等權利;如何確保車輛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能夠安全、高效地與人類駕駛車輛共存,權責如何劃分,保險如何賠付。
AI是一個黑盒,無法回溯分析。那么,這是不是一團糨糊說不清楚呢?也不是,可以快刀斬亂麻,規定誰負責就可以了。這背后的原理是科斯的產權定理: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并且交易成本為零或很小,那么無論初始財產權如何配置,市場均衡的結果都是有效率的。
這段話很復雜,簡單地說,如果車廠負責,那么,車廠就可以干賣保險的活;如果用戶負責,實際上就是保險公司負責,保險公司根據事故率定價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從目前無人駕駛的落地情況以及公開的報告來看,相較于人類駕駛員,無人駕駛的事故率更低,更安全。以我國的無人駕駛蘿卜快跑為例,過去兩年的出現率僅為人類司機的十四分之一。
所以,只有當法律法規建立起來,界定好各種關系和邊界,消費者才敢用,技術才會更進步。對于AI而言,數據非常關鍵,只有無人駕駛汽車在更大范圍、更多場景的規模化量產落地應用,才能提供更多的、更全面的數據。同時,技術發展可以促進行業創新,進入良性循環。
正因為立法和規模化落地對中國的無人駕駛、AI發展如此重要,所以才引起了代表們的強烈關注。在這個階段提出這些建議,時機是合適的。
首先,中國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隨著蘿卜快跑等無人駕駛汽車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重慶等多個城市的穩步推進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無人駕駛的規模化落地已初具條件。
其次,總體來說,中國的法律滯后,已經成為無人駕駛發展的制約,雖然深圳、上海浦東、無錫、江蘇多地已發布地方性立法或征求意見稿,但高級別自動駕駛以及無人駕駛,圈起來試,是不行的,需要頂層立法引領。沒有這些系統性的法律法規,產業界,就不敢進行清晰的產品規劃和推廣應用。
第三,國外正在飛速發展,中國需要跟上。在美國,Waymo、特斯拉等無人駕駛出租車正在引領發展。近年來,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已從國家戰略層面,實施產業部署,在立法層面動作不斷,發放型式批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打造“制度高地”,積極支持量產應用,用量產帶來的數據、利潤,去刺激創新,搶占行業發展先機。
道理都很簡單,但法律法規改變起來,可能卻很難,原因在于利益。
在當下中國的輿論場中,對AI是抱著歡迎、促進的態度的,但一旦進入應用階段,往往就會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這是因為,當AI深入生產、生活會重構利益,行業、社會,就會抵制這一趨勢。這些葉公好龍的態度,會阻礙法律演進,進而阻礙了技術的發展,最終全社會承擔損失。
比如,近日火爆的deepseek給用戶開藥方,引發熱議。與此同時,多地醫保局也禁止AI處方。其實,現在的AI處方已經足夠靠譜了,對于一些簡單的病癥、開出一些低風險的處方,AI完全可以有處方權。之所以有這種反對的聲音,是因為“AI真靠譜,真可能會取代工作”——反對其實是因為利益被重構,而利益之爭,會在輿論上表現為倫理之爭。
不過,這種擔心并沒有必要。AI可以解決一些基礎的、簡單的疾病的處方,人類醫生的工作會傾向于一些疑難雜癥;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對醫生服務的質量要求都會提升,這意味著醫生的總需求不會減少。
無人駕駛也是如此。根據北大國發院發布的《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研究:2024》顯示,2024年上半年人工智能職業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速前五的,有2個都與自動駕駛相關,包括智能駕駛系統工程師增速49%、導航算法增速47%。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聯合發布19個新職業中,與無人駕駛密切相關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網聯汽車裝調運維員也位列其中。新就業機會中不乏勞動密集型職業,有望成為新勞動力蓄水池。
而且,無人駕駛,會讓整個行業變得更大。汽車雖然替代了馬車,但會讓整個運輸行業變得更大,貨運和出行需求變得更多。更重要的是,無人駕駛除了能讓本行業變大,還能因為出行成本降低、變得更方便、更輕松,能讓經濟運轉效率更高,城市變得更大,帶來的就業機會,經濟增量都會是巨大的。這就像deepseek的出現,降低了對顯卡的需求,但本地化部署卻發展起來了,這反而會推動對顯卡的需求。
靠輿論的熱捧是不能發展AI的,只有靠大規模應用、靠利潤,才能給AI的發展之火,添上利潤之油。新技術必然會引發利益重構,產生阻力,但總體來說,是利大大的大于弊的。所以,一方面,要在短期內,想辦法撫平利益變化,但同時,長期角度,也要積極主動地去改變法律、政策,為新技術的量產開辟道路。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