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我國文物保護依法治理進入新階段。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從筑牢文物“應保盡保”法治屏障到科技賦能文物保護,從活化利用文化遺產到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文博領域的代表、委員深入一線、躬身實干,建真言、獻良策,為文博事業注入新動能。
“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筑牢文物保護法治屏障
修訂后的文物保護法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不可挑戰的國家意志。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研究館員王瑞霞表示,各地要根據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盡快完善地方法律法規,構建文物保護法律體系,為文物保護管理保駕護航;健全文物保護網絡體系,牢固樹立文物保護人人有責理念。通過健全機構、人員配備到位、新技術手段應用等多種方式,建立起文物保護網。通過廣泛宣傳,讓文物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同時,通過文物部門與公、檢、法聯動,形成預防打擊文物犯罪高壓態勢。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表示,針對文物保護工作,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強化“保護第一”,明確權責邊界,從制度建設和明確責任兩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制度建設方面,一是增加“先調查、后建設”制度;二是增加“先考古、后出讓”制度。明確責任方面,既明確了部門責任也明確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責任,全方位確保文物安全。對于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需要認真研習,主動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推動法律全面有效落地實施,把中華文明瑰寶守護好、弘揚好、傳承好、利用好。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第五十五條中規定,文物收藏單位應當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水平,充分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通過舉辦展覽、科學研究、文化創意等活動,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的宣傳教育;通過借用、交換、在線展覽等方式,提高館藏文物利用效率。宋燕認為,這一條款不但有利于促進博物館更好地傳播中華文明、釋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力量,更有利于“大館帶小館”,促進優質文化直達基層,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
宋燕提到,2024年12月,江蘇省教育廳聯合省文物局,系統推動全省各地博物館資源有機融入思政課建設,提出了開發系列課程、創新教學方式以及“種子教師”培訓計劃等。江蘇全省博物館積極響應,進一步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技賦能文物保護利用
扭秧歌機器人與DeepSeek在今年春節爆火,一時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這些新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介紹,數字技術對古籍的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國家圖書館年輕的古籍修復工作者與相關機構和企業合作,研發使用機器人、機械臂對古籍進行修復,現在已經有了初步成果應用到剪裁修補紙張等環節中,這些技術在實驗中不斷提升安全系數,假以時日或將逐步運用到更精密更復雜的古籍、文物修復中。”陳紅彥說。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修復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古籍修復界的老前輩說“古籍動一次要折壽60年”,其核心意思就是與古籍的每一次接觸都會影響古籍的壽命。所以不僅要通過修復給古籍延壽,還要通過數字化技術以及網絡傳播,使其供更多人使用。今年1月,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聯合多家古籍收藏單位新增發布古籍資源18705部(件)。至此,全國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超過15.8萬部(件),無論普通讀者還是研究者都可以免費登錄“中華古籍資源庫”閱讀古籍資源。此外,國家圖書館通過數字化、出版等方式遷移古籍中的內容,既保護了古籍本體,又讓更多的讀者可以便利使用古籍,讓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來。
近年來,在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價值闡釋以及展示傳播等方面,文物和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副主委、陜西長安華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京連表示,在文物展陳方面,數字敦煌沉浸展、AI復原永樂宮壁畫等展覽展示,已經廣泛運用數字化前沿技術手段。在她看來,靜態的文物通過數字化手段,傳遞給現代人諸多古代的生動信息,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袁京連圍繞陜西文物保護傳承與科技創新工作進行充分調研,多次和西安城墻管委會、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溝通交流。今年,袁京連的提案主要圍繞文物科技創新展開,如打造復合型文物科技人才隊伍、探索文物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基礎制度建設與流通基本規則等。袁京連表示,在國家層面將陜西省列為文物科技創新先行區,構建產、學、研、用機制,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與文博機構共同培養人才,通過科技創新形成新型產業集群,能更好地讓文物價值“流動”于民眾生活中。
文化遺產融入美好生活
參觀者在圓明園遺址公園體驗行浸式VR大空間體驗項目《夢回圓明園》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當觀眾戴上AR(增強現實)眼鏡,看到良渚先民打獵、伐木、造房子,當紅色旅游演出成為新的研學課堂……文化遺產與當代生活的“壁壘”正在被打破,文化遺產正成為美好生活的注腳。
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的于都縣,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縣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如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全縣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04處122個點,可移動革命文物1079余件(套)。
近年來,于都縣持續推進紅色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利用工作。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歷史博物館黨組成員、于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中心(于都縣紅色資源保護發展中心)主任鐘敏表示,于都縣先后搶救修繕革命文物72處,打造30余個紅培現場教學點,開發130多堂紅培精品課程,形成8條紅培精品線路,打造涉及244個村的長征歷史步道。
“借助豐富的紅色資源,于都縣紅色旅游發展成效顯著,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在‘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紅色旅游+革命藝術’‘紅色旅游+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方面實踐經驗豐富。”鐘敏說。
今年,鐘敏就于都縣創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提出建議。她表示,通過創建示范區,可以突出于都紅色文物資源優勢,為深入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建設提供強大動力,也將推動于都縣紅色旅游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如何讓文物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走進公眾視野,是文博機構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課題。
今年1月,“觀妙入真——山西永樂宮文物精粹暨數字藝術大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展,首次融合數字化前沿技術與手段,運用AI復原與活化永樂宮壁畫、彩塑與建筑原貌。“幼兒和青少年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展覽內容,但通過數字化、AI等技術營造沉浸式的體驗,能讓孩子們更直觀地了解文物的背景與內涵,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陳紅彥說。
在承德博物館,“魔墻”是參觀的一大亮點。“魔墻”精選館藏的215件珍貴文物的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包括對其中的187件文物進行了三維模型的制作,對28件書畫類文物進行了高清數據采集。當人們的指尖與屏幕觸碰,就能“喚醒”沉睡中的文物,便可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通過AR、VR(虛擬現實)等技術能夠復原歷史場景,運用全息投影技術能夠展示文物。”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館副館長韓莉表示,科技手段在文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觀眾提供了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她認為,科技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讓文物活起來,需要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在以文物安全為底線的基礎上,以價值傳播為目標,構建科技守護屏障,挖掘文化內涵,建立與公眾的情感鏈接,使文物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基因庫。”韓莉說。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近年來,中外文物交流合作呈現多層次、寬領域的深化趨勢,通過聯合考古、文物返還、展覽互鑒等形式,推動文明對話與互信。
全國人大代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舉例說:“上海博物館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山西博物院的‘理想與光榮——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展’等展覽,都深化了文物交流合作,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取得了良好反響。”
“文物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遺產,跨越了國界與民族,為聯合展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聯合舉辦文物展覽,不僅僅是文物的簡單展示,更是文明之間的深度對話與交流。它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其他文明的機會,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因所處的地理環境、物產資源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特質。通過展覽,我們要讓觀眾理解這些差異背后的原因,欣賞不同文明的魅力,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明互鑒。”杭侃說。
在聯合考古方面,近年來,中國在中亞、美洲等地區一直在積極推進。杭侃認為,在舊石器時代考古、農業起源等國際性課題上,國際合作廣泛。“這些課題涉及人類起源、遷徙以及發展等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不受現代國界的限制,研究成果頗多。各方以全球眼光看待研究課題,進一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實現共同發展。”他說。
長期以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常委、福建省沈紹安漆藝博物館創辦人林正佳始終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自擔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林正佳持續關注文化產業發展,積極為文化傳承和創新建言獻策。2024年,他聚焦中華文化“走出去”,呼吁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林正佳表示,由于歷史原因,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這不僅是中華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更是對民族歷史記憶的嚴重破壞。面對高昂的回購成本、復雜的國際法律環境等挑戰,文物回歸之路困難重重,亟須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對此,林正佳建議設立“海外文物回購專項基金”,通過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民營企業或個人在海外合法購買并捐贈文物;同時,優化通關和稅收政策,對捐贈文物給予稅收減免,并簡化進口手續,以激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回歸。
來源:中國文化報(統稿:張影 參與采寫:王彬、盧旭、劉源隆、李榮坤、黃國勇、張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