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作為“中產三寶”之一的始祖鳥,不僅是戶外服裝界的頂流,如今沖鋒衣上的小小吊牌,也成為二手平臺的“硬通貨”。近日,記者觀察發現,所謂的始祖鳥吊牌“鳥卡”開始流通起來,從20元開始起售,稀有的吊牌售價甚至高達300元一張。也有專門回收的商家,30元收一張100元倒賣出去。始祖鳥粉絲們怎么都沒想到吊牌成了理財產品,紛紛表示:“這也能賣錢?”(2月27日 澎湃新聞)
和茅臺的空酒瓶一樣,現在始祖鳥“邊角料”吊牌搖身一變身價暴漲。其售賣背后或藏著一個產業鏈,而其用途,則用于制假售假,為假貨做背書。根據公開報道,“鳥卡”流向有多個渠道,主要由海淘們購買,為了讓“缺卡”衣物通過電商平臺審核。一名資深潮牌鑒定師認為:“也有商家回收吊牌用來二手衣服充新方便售賣,可能還有的會造假仿制。”
始祖鳥的一張吊牌被炒到300元,這個價格已經足夠買件像樣的衣服了。但比價格更荒誕的,是無數人搶著買賣吊牌的場景。不去搶購羽絨服,也不買登山包,一張印著品牌LOGO的紙片讓消費變成了一種病態的狂歡,這一現象很難不讓人深思。拋開售假賣假這種違法目的,奢侈品的邊角料形成的二級市場背后,其消費異化行為需要引導治理,不去消費實用,而是滿足虛榮,現代人如提線木偶一般被操控和收割。
消費異化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手機殼要露出蘋果LOGO,咖啡杯必須顯眼地印著星巴克標志,現在連吊牌都成了展示架上的主角。有人把始祖鳥吊牌掛在鑰匙扣上,有人特意縫在平價外套內側,仿佛這張紙片能帶來某種魔法,瞬間提升整個人的"身價"。當商品的實用價值被符號價值取代,消費就變成了購買身份標簽的行為藝術。
吊牌溢價背后是品牌打造的"信仰經濟"。奢侈品行業深諳此道,一個成本百元的包包能賣出天價,靠的就是品牌溢價編織的階層幻夢。始祖鳥把這種玩法移植到戶外領域,通過明星街拍、社交媒體種草,把專業裝備包裝成時尚單品。當品牌LOGO成為社交貨幣,吊牌自然就成了可流通的"圣物",哪怕它連塊遮雨的塑料布都不是。
一個假吊牌能和真需求產生共鳴,這種消費錯位的共生體驗,本質就是為身份代表買單。在一些二手平臺上,印著始祖鳥LOGO的吊牌明碼標價,配套的"改標教程"觀看人數過百萬。有人買假外套配真吊牌充門面,也有人買正品卻故意保留吊牌招搖過市。在這場真假莫辨的游戲中,真正被消費的早已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人們尋求在他人眼中光鮮亮麗的體面自己,偏偏這種心態在現如今越來越有市場,任憑被品牌符號收割。
當年輕人開始為一張紙片買單,這不僅是消費主義的異化,更是價值認知的迷失。品牌神話終會褪色,跟風追逐的熱潮總有冷卻的時候。真正持久的,永遠是產品本身的品質與使用價值。或許該學學那些真正玩戶外的老炮——他們剪掉所有吊牌,因為山不在乎你穿什么牌子,只在乎你能不能登頂,真正的奢侈品,從來都是理性的自己。
【流程編輯:劉佳佳 07554】
本文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小紅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