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名稱
《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期刊介紹
《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73年,由南寧師范大學主管主辦。該刊關注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設有聚焦與對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鑄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欄目。
刊物級別
AMI擴展(2022版), CACJ-核心(武大版應用核心2023版), RCCSE(中文核心A)(2023第七版), 維普收錄, 萬方收錄, 知網收錄, NCPSSD(國哲社文獻庫),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不收版面費。
投稿方式
1、投稿方式:郵箱投稿
2、出版日期:雙月刊,單月25日出版
3、不收版面費
投稿指南
1.內容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研究導向。
2.20字以內的標題名;450字左右的摘要及3~5個關鍵詞。摘要應寫成報道性文摘,采用第三人稱表述,突出論文中心要點和研究結論。文末附標題、姓名、摘要、關鍵詞的英文翻譯。文章字數一般20000字左右為宜。
3.作者簡介應注明作者出生年月、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歷、單位、研究方向、聯系電話、電子信箱等。
4.參考文獻在引用處右上方標注序號[1][2]……在文末依次按《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15)書寫,格式為:
[序號]作者.文獻名[文獻類型標識].刊名或報名或出版社,出版年(期次):頁碼(期刊要具體到該文刊登時的“起止頁碼”、報紙要具體到版次)。網絡資料:只能引用黨和國家各部委、各地方黨委、政府門戶網站所發布的信息。
5.各類基金項目成果務請注明基金項目全稱以及項目批準號。
6.文章必須是原創,作者文責自負。我刊對文章進行學術不端文獻檢測,查重率超過10%的不予刊登。
7.凡來稿(聲明除外)默認我刊可以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并同意該論文被收錄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超星等與我刊簽約的網絡數據庫,以擴大作者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8.本刊投稿唯一指定郵箱。來稿請在郵件中標明投稿欄目,自稿件投出之日起30天內未接到采用通知的,作者自行處理,不再逐一回復。
9.特別申明:本刊從未委托任何機構或個人代為收取或推薦稿件;本刊不收取作者任何費用。
其他注意事項
1. 來稿文責自負。切勿一稿多投,嚴禁抄襲剽竊。本刊在盡量保持來稿原貌的前提下,有權根據內容和版面安排以及規范要求對擬用文稿進行刪改,如不同意,請在來稿時聲明。稿件一經刊用,正式出版后寄送作者當期刊物2冊。稿件采用與否,本刊均會及時通知作者。
2. 版權聲明:本刊已與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網絡傳播媒體簽署協議。本刊采用的稿件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著作權人同意授權本刊及本刊合作媒體進行信息網絡傳播及發行,不再另行支付著作權使用費。本刊沒有授權任何中介或個人進行組稿。
3. 轉載。刊出的文章若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權威學術媒體轉載,請作者聯系本刊編輯部,經核實后將按規定給予一定經濟獎勵。
4. 注釋和參考文獻。注釋一律以腳注的方式放在當頁,每頁序號另起。參考文獻放在文后。
投稿經驗
1、生期間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導一碩二,編輯似乎暗示要不是導師第一是不會考慮本篇文章的,不過對我來說能順利發表更重要。話雖如此,編輯人還是很好,每次審稿前發生的問題和變動都會給出建議修改,溝通起來比較順暢。對敏感話題把控比較嚴格,非常嚴格,對此進行了細致的修改,好在最后能發出來了
2、該刊物的編輯老師們非常負責,寒暑假照常辦公,一切以文章質量為重。郵箱投稿后,無自動回復,如果編輯有意向,會通過手機電話進行聯系,然后就加微信,之后都通過微信對接改稿、錄用、發刊程序。無審稿費、無版面費,也無稿費。目前已經收到了紙質刊物,很厚實,雖然文章每期都不多,但是篇幅都較長,該刊物確實偏好長文。文章字數最好達到15000字。要求參考文獻逐條截圖。原則上不發碩士文章,偏向于博士與教職;不知對課題有無硬性要求。
3、審稿挺快,編輯認真負責,會聯系作者,與作者協商文章修改,基本不壓稿。
4、當天投稿,第二天收到進入二審的短信通知,主編建立了一個作者群,該刊審稿期10天,不耽誤大家改投,影響因子比較高,普刊中的潛力股。
5、主編還是比較重視刊物質量的,我這篇文章是博士論文的精華版,是參加臺灣學術年會上的論文,因為想發國內核心,所以沒在臺灣期刊上發表。后來因題目有點敏感,投了三個核心期刊沒錄用就灰心了,轉而投向此刊。不到一月即回稿,并承諾每年可發一篇文章。
往期收稿方向及文章題目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選產新媒體傳播研究現狀評析
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南嶺民族走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約因素與優化路徑--基于扎根理論的多案例分析
環境治理成效感知對農村人居環境滿意度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CRRS)數據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路徑--基于廣西高校的調查分析
西南地區跨族際通譜中的中華民族認同實踐--以《楊再思氏族通志》為例
新時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國法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與現實路徑
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的西北地區高校法治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雙一流”高校學科交叉融合建設政策的結構特征及優化策略研究
法治和國家治理現代化
數字政府建設背景下公眾參與機制的完善路徑
論教育督導協同問責機制的構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