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除幾十萬美械部隊外,還接收了100多萬日軍的武器裝備,所以日械部隊也不少,另外原有的武器裝備經過整合后則為國械/雜械部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民黨軍火炮數量的增多,其也對炮兵部隊的建設做出了調整。
其中獨立炮兵部隊以團為單位,多裝備榴彈炮、野炮和大口徑/化學迫擊炮;而整編師或軍級炮兵,則有三種配備模式:
A:配備美式榴彈炮的中央軍嫡系部隊;B:配備日式野炮的中央軍部隊和雜牌軍精銳;C:配備日式山炮的雜牌軍部隊。
一般來說,整編師或者軍屬炮兵以營為建制,每個炮兵營的標配數量為12門;當然,因為實際情況復雜,其中一部分炮兵營配備的火炮并不滿編。
而在上述三種配備之外,實際上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缺編炮兵營的狀態。
通常缺編炮兵營的情況會出現在個別中央軍旁系部隊,以及雜牌軍中的雜牌軍,但特殊情況依然存在。
比如整編第74師及其前身——第74軍,這可是國民黨軍的頭等嫡系部隊,而且在編制中應當是配備美式榴彈炮的,但在換裝節點正好趕上日寇投降,之后又因為一系列變故,導致該部缺編了美式榴彈炮營。
不過在本部編制內雖然沒有美式榴彈炮,但整編第74師在作戰中通常能得到獨立炮兵部隊的美式榴彈炮配屬,所以還是有炮可用的。
但在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總計繳獲了各種火炮320門,其中卻并沒有榴彈炮,甚至野炮也沒有,這是啥情況呢?
我們看孟良崮戰役的火炮繳獲清單:
山炮28門——這是裝備在整編旅屬炮兵營中的;戰防炮14門——這是裝備在步兵團屬戰防炮連中的;迫擊炮(81/82毫米)52門——這是裝備在步兵團迫擊炮連中,實際下放支援到步兵營的;
60炮183門——這是裝備在步兵連中的;火箭筒43具(注:當時將美式火箭筒計入火炮類別)——這是裝備在步兵營直屬隊中的。
所以沒有野炮不難理解,因為整編第74師在軍屬炮兵中沒有規定配備此種類型火炮,而整編旅屬炮兵營中配備的又是美式山炮,所以自然沒有野炮的裝備空間。
至于榴彈炮的話,雖然整編第74師自己沒有編齊此炮,但配屬了炮兵第13團的一個營。
這個營在孟良崮戰役前留在了臨沂,沒有參加前線作戰,所以自然就未能繳獲到美式榴彈炮了。
但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決定將美式榴彈炮留在臨沂的未必是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
因為此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令美式火炮,尤其是榴彈炮的使用級別大為提升,張靈甫也無權調動配屬的美式榴彈炮隨行參戰,而非是山地環境絕對用不了此類火炮。
這一系列的事件,最早是1947年初的魯南戰役,在此次戰役中國民黨軍獨立炮兵第4團和第5團總計有4個炮兵營被殲滅,48門美式榴彈炮被繳獲。
這兩個團是原先的駐印軍部隊,國民黨軍中操作美式105毫米榴彈炮最數量的部隊,曾以1個營配屬第1快速縱隊、2個營配屬整編第26師、1個營配屬整編第51師,結果魯南一戰下來上述部隊全被消滅。
此后華野組建時,特種兵縱隊中的美式榴彈炮團便是以此為基礎成立的。
而在一個月后的萊蕪戰役中,美械第73軍以及裝備了不少美式武器的桂系第46軍(或稱整編第46師)也被消滅,因為第73軍的美式榴彈炮營還沒來山東,所以沒有損失榴彈炮,但山野炮損失了40多門。
因此老蔣對于山東戰場的重武器損失尤其痛心,非常害怕華野將其繳獲使用后反用于國民黨軍。
到4月戰場已經主要在山東山地地帶時,老蔣專門下令沒有他的命令,不得使用重炮。
5月初時,白崇禧認為這個命令太過死板,所以反映應當由戰場指揮官靈活掌握。
不過老蔣還是認為重炮不應隨師部活動,也不由師部掌握,而由戰區和兵團部掌握,在遇有攻堅任務時,方可允許軍部以上指揮臨時配屬使用。
所以孟良崮戰役時,張靈甫對于配屬該師的美式榴彈炮營確實也沒多大話語權;雖然修路是為了用上重武器,但還得向上申請使用,這種背景下重炮留在臨沂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到孟良崮戰役時,該師的火炮最強者就是各整編旅的旅屬山炮營了,最終繳獲的自然也就是這類山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