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來自美術界的代表委員積極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建言獻策,他們立足新形勢、新要求,從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角度思考中國美術的時代作為,既回應廣大美術工作者的呼聲、又準確捕捉公眾的訴求。本報特別輯錄美術界代表委員的聲音,以饗讀者。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文化養老點亮銀發之美
“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97億。隨著我國老齡化加速,傳統養老模式已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多樣需求。建議將養老院轉型為‘終身教育書院’以文化養老為核心,打造‘學習型養老’模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告訴記者,他今年的兩會提案圍繞“文化養老”展開。
通過調研海南、青海等地,吳為山發現許多地方在探索創新養老模式方面已有成效,文化養老、旅居養老等新業態正在興起。然而,當前養老模式仍存在局限性,如養老院環境較為封閉,缺乏文化和精神生活等。
吳為山建議,在文化、藝術、教育、科技的賦能下,養老院從傳統的“護理中心”轉型為“文化書院”,并形成以下新模式:一是建立“終身教育書院”,優化養老環境。設置書畫室、音樂廳、手工藝工作坊、科技體驗區等文化空間,鼓勵代際共學。二是設立老年藝術與文化課程。如開設書法、繪畫、音樂等傳統課程,增設數字藝術、短視頻創作等新內容。三是發展“智能+文化養老”。引入AI健康監測、遠程醫療、智能陪伴系統,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線上課程和VR(虛擬現實)體驗。四是打造“文化療愈”體系。開發音樂律動、觸覺藝術等非語言療愈項目,開展“家庭口述歷史項目”。
此外,可以建立“適度勞動養老”機制。鼓勵退休教師、醫生、手藝人擔任“公益導師”,推動“以勞養老”模式,并設立“文化養老專項基金”。鼓勵老年人通過教學和創作獲得基金支持。各地則可以發展文化地標式養老,融合文旅共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
增強畫院收藏的經典性和學術性
“新時代畫院是文化傳承、公共教育與藝術創作的重要陣地,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記憶和發展成果。畫院收藏對藝術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經典藏品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通過對經典藏品的研究和展示,藝術家可以從中汲取靈感,推動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表示。
劉萬鳴告訴記者,國家近年來在藏品管理、研究和展示方面投入大量資源,我國的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事業得到迅猛發展。但是,各級畫院在藏品的經典性和學術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結合多年的工作實際,劉萬鳴表示,首先,畫院要規范藏品評審標準。各級公立畫院建立統一的藏品評審標準,其標準應涵蓋藏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等多個維度,確保每一件入藏的藏品都具有較高的經典性和文化意義。
其次,畫院應分層分類制定收藏策略。不同級別的畫院應根據自身定位,有針對性地收藏。國家級畫院應重點收藏具有經典性和代表性的作品,確保院藏能夠反映人類文明成果的高度和廣度。地方畫院在關注經典收藏的同時,應側重收藏具有地方特色和民間美術價值的作品,形成與國家級機構互補的院藏體系。
最后,國家級畫院應加強藏品的研究與展示。發揮經典藏品推動藝術創作的學術功能。組建綜合學科的研究團隊,挖掘經典藏品的藝術價值、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統一、規范、多樣地展示經典藏品,以展促交流、以展促收藏。在發揮藏品公共教育的同時,讓藏品更好引領專業創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
以科技推動構建美育創新體系
“如今,我國學校美育已經從重視不夠、措施不多的狀況發展到普遍重視、全面推進的良好局面。但是,美育仍面臨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教學方式相對落后、學科交叉融合不夠、國際傳播力薄弱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表示,這要求我們以中華美育精神為內核,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為驅動,構建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發展的、符合時代需求的中華美育創新體系。
林茂談到,首先,要進行數據與資源整合,構建中華美育數據庫。整合歷代藝術經典的數字化資源,建立圖像、音頻、視頻、文本等多模態數據庫。利用AI進行文化遺產的語義標注、風格分析與知識圖譜構建,形成可交互的智能知識庫,并進行動態數據采集。
其次,建立技術應用場景,通過AI輔助創作與教學。開發AI工具輔助傳統藝術創作,如書法筆跡模擬、國畫構圖生成、詩詞韻律分析等,降低學習門檻。利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建立動態學習路徑模型。再次,進行課程與教學模式創新,推動跨學科融合。將美育與語文、歷史、科技等學科結合,設計AI驅動的主題課程。開展數據可視化美育項目。
最后,實現資源開放共享。搭建國家級美育云平臺,開放AI工具與數字資源庫,支持接入偏遠地區學校。利用AI生成多語言、多方言版本內容,服務少數民族及國際傳播。開發AI教師培訓系統,提供教學案例模擬、課堂行為分析、美學知識更新推送,實現師資培訓智能化。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林藍:
為培養青年美術人才“鋪路搭橋”
廣東美術在去年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有著亮眼表現,不僅在入選和進京作品數量上位列全國前茅,并摘得一金一銀一銅佳績,取得歷史性突破,而且還舉辦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掀起了一波觀展熱潮。
“取得這樣的成績,與近年來廣東美術聚焦‘大作’‘大家’‘大展’三大工程建設推動育人才、鑄精品,并通過‘百千萬工程’實現藝術與社會的深度互動密不可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林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坐擁近30萬平方米的公立美術館群,廣東美術正通過這三大工程建立與“大館”的聯動,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事實上,無論是在全國美術作品展、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及各省級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還是在建構中國式現代美術理論方面,青年美術人才均展現了強大的實力,甚至成為了主力。如何更加充分地調動、激發全國青年美術創作人才、理論研究人才的潛能,全方位、整體性地推動更多青年美術人才脫穎而出?是今年兩會林藍關注的重點。
她建議,以中國文聯為指導,中國美協為主辦單位,有組織、全方位地打造國家級青年美術拔尖人才培養平臺,實施諸如“繪畫100”“設計100”“手工藝100”等各個專業方向的項目。同時,多方聯動打造地方性青年美術拔尖人才培養平臺,如中國國家畫院和各省市畫院之間,各省市文藝機構、宣傳部門和地方高等院校之間,持續開展縱向與橫向合作的青年美術拔尖人才遴選、培養工作,進一步夯實人才厚度。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
注重創造力培養 培育引領未來的“破局者”
近日,四川美術學院正式上線的“川美AI助手”,采用“云算力+本地知識庫”的創新架構,既能調用DeepSeek強大的官方基模能力,又能結合本地化需求,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服務。
近年來,四川美術學院持續探索AI在藝術創作、教學研究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多措并舉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告訴記者:“今年9月,川美將和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聯合開啟全國首個‘藝術+電子信息’聯合學士學位項目,培養既掌握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又具有廣泛的藝術創作能力、審美能力及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創造力教育是美育的靈魂,更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石。”焦興濤認為,將藝術感知力轉化為創新驅動力,才能培育出引領未來的“破局者”。而目前在我國美育教育中,創造力教育的實施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創造力培養被忽視、創造力教學體系不完善、藝術與科技融合欠缺等。
為此,焦興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一是重構藝術教育目標,強化創造力培養。二是完善教學體系,構建創造力培養框架。三是與時代同行,促進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藝術教育中融入跨學科內容,鼓勵學生通過藝術探索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在課程設計中增加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模塊,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四是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創造力的培養。五是發揮專業藝術院校的引領作用,開展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聯合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合作。”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舒勇:
借人工智能之力提升文化傳播效能
作為一位長期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創作的文藝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舒勇在人工智能創作中意識到模型存在的歧視和偏見問題。“因此,利用算法推薦和跨語言交流技術提升國家文化符號的國際認知和吸引力,是我們當前的挑戰。”舒勇說。
當前,中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平臺為用戶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展現了強大的潛力和獨特的優勢。在舒勇看來,這些平臺不僅能夠準確傳達國家文化符號的核心價值,還能在國際文化傳播中注重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實現文化交流與互鑒,促進全球文化共同繁榮。
結合平臺的特點和優勢,舒勇建議:一是形成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人工智能體系:借鑒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指導人工智能系統在處理復雜問題時保持平衡和全面。二是打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意識的人工智能發展系統,利用人工智能平臺的智能創作和跨語言交流能力,高效地生成和傳播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內容。同時,通過舉辦展覽、文化活動等形式,共同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助力構建全球意識的人工智能化發展系統。三是加快推動大眾具備人工智能思維,通過普及人工智能思維和文化素養教育,提高公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同時,鼓勵大眾利用人工智能平臺進行文化創作和交流活動,為文化符號的全球傳播奠定基礎。
(中國文化報記者 屈 菡 李亦奕 李百靈 邱武霞 張婷 采訪整理)
(統籌 李亦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