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個地方,我習慣性地往農村跑,想知道農民們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
因為我自己也是在農村長大的。看看不同地方農村生活是這樣的
對農村的艱苦生活有著深切的體會。
經過這么多年的扶貧工作
最初那些“愁吃愁穿”的農民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但是,問題是:農民的生活“上限”在哪里?我們路在何方。有哪位關心他們出路?
農民的收入來源到底是什么?
我們不談珠三角、長三角這些已經市民化的“偽農民”,那些是都是“地主”。不聊
而是就是要聊聊像湖南、河南、陜西、廣西這些普通省份的農民。
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分為兩大類:打工和種地。
1.打工:年輕人是打工主力,通常去到鄰近的城市或者長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
雖然這類人群的收入相對高一些,
但由于這些城市的房價太高,大多數人即使在城市打工
也無法買得起房。最終,
他們中的一部分會選擇回到老家
蓋新房或者在縣城定居。
2.種地:相對于打工,留在農村的人選擇種地
但大多數種地的農民年齡偏大,40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少回歸土地。
種地賺的錢也不多,像小麥、水稻、玉米這些作物
每畝純利潤也就500到1000元
這點錢,連全家四口人過冬的衣服都不夠。
農民的經濟“上限”到底在哪里?
農村的農民要想通過種地獲取可觀的收入,主要有兩條路:
1.經濟作物:像獼猴桃、蘋果、蜜橘、砂糖桔等
這些經濟作物的收益要比普通糧食作物高得多。
例如,在洛川,很多人吹噓“洛川蘋果”一畝地能賺1到2萬元。
實地去調查后才發現,情況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很多人只是盲目跟風,根本沒有了解過農業的真正情況。
真正能賺大錢的經濟作物并不多。
2.養殖業:這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但也有其風險
尤其是養殖規模較小的農民,賺到的錢不一定能覆蓋他們的成本。
而且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或者市場波動,損失往往是難以承受的。
不難看出,出門打工的年輕人,往往能接觸到更多的經濟機會,
改變命運的可能性更大。
而留在農村種地的,受限于土地和資源,收入幾乎是一個“天花板”。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
很多地方也在大力推動農民致富,但就整體而言
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想要在農村通過種地實現“財富自由”幾乎是不可能的。
作為農民生存在這個地球。
每一筆微薄的收入,都是他們為孩子鋪就的未來;
每一滴汗水,都在向命運挑戰,證明自己不曾虛度此生。
在他們眼中,生活的意義不僅是為了養活自己,更多的是為了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明天
雖然中國農村的經濟狀況在近年來有了很大改善,但要說農民的“上限”
可能就是這樣一個現實:年輕人能通過外出打工獲得更多機會
而留在農村的,依舊是在有限的土地上掙扎。
作為農村出生的我,也希望通過更深入的了解
看到更多農民們的生活變化,看到中國農業的真正希望。
父母、鄉親,甚至是那片廣袤的故鄉
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源頭”。
他們不僅是我們生命的賦予者,更是我們文化和情感的根基。
在這些老去的身影背后,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注意的艱辛和奮斗。
希望社會發展慢些。不要遺忘老一輩辛苦農民付出。能給點福利回報他們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