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十三馬架子嘎查的玉米田上空,兩架無人機在技術人員操控下,沿著預設航線低空飛行,精準投放著一個個小球狀物。這些球體內承載著玉米螟的天敵——赤眼蜂。
“我們應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已持續四年。今天計劃投放約2200畝玉米田,完成后預計每畝可增產減損10%至12%。今年我們還首次嘗試無人機投放赤眼蜂球,試驗成功后,每畝還能節省約10元人工成本。”科右中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研究員馮建軍介紹道。
與此同時,在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事業發展中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技人員正有序為種植戶發放赤眼蜂卡。在詳細講解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術原理、特點、方法及注意事項后,音德爾鎮五家戶村種糧大戶叢大成第一時間進行了投放。“過去用農藥防玉米螟,成本高還有藥害。現在用赤眼蜂,既環保又省錢,成本降了不少。”叢大成滿意地說。
據興安盟農牧局技術人員介紹,玉米螟是影響玉米生產的主要害蟲,其鉆蛀性危害讓防控難度增大,防治不及時會直接導致玉米產量下降。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將卵產在玉米螟卵內,破壞其孵化特性,以此保障玉米產量和質量。與傳統的化學防治相比,這種“以蟲治蟲”的方式不僅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還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且更加環保、安全,能夠長期有效控制害蟲數量。
“當前,內蒙古正處于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關鍵時期,加強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十分重要。近年來,興安盟特別重視植保防災減損工作,持續統一推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是全區唯一一個拿出專項資金開展玉米螟統防統治的盟市。今年防治面積覆蓋了一半以上的玉米種植地塊,能夠實現減損、提質提產、增收增效‘一減兩提兩增’效果,防治效果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自治區植保植檢中心主任黃俊霞說。
田間適時釋放赤眼蜂是目前防治玉米螟的關鍵技術。小小的一張蜂卡、一枚蜂球,背后是興安盟連年“蟲口奪糧”,通過綠色防控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堅實保障糧食安全的決心。
2024年,興安盟實施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平均防效達65%以上,平均每畝挽回糧食損失50公斤,實現全盟減損增收糧食3.33億公斤,減損增收6億多元,減少農藥使用量200.1噸,小農戶滿意度達98%。今年,興安盟實施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術面積達667萬畝,投入補助資金達2000萬元,持續提升種植戶對綠色防控技術的認知與應用水平,推動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術廣泛落地。
“綠色防控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眼下,興安盟農業生產已經進入以病蟲害防治為主的重要田間管理階段,我們利用好政策優勢、項目優勢和本地經營主體的優勢,調動廣大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全面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同時,將緊密關注天氣變化,盯緊糧食主產區的病蟲害防治、發生規律,及時調動植保力量,打好‘蟲口奪糧’的糧食保衛戰,確保糧食生產實現豐收。”興安盟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金鎖說。(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劉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