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度增長目標已經出爐,為5%;這是連續第三年為同一數字,隨著宏觀上的承壓,挑戰也與時俱進。
在今年的兩會報告上,為經濟設定了5%的增長目標,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非常高了。5%意味著要在去年135萬億的總量上再增長5%,難度不可謂不大。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說,“經濟增長的阻力還客觀存在;房地產市場尚未穩定下來,消費者信心仍停留在低水平,現在又來了新一輪的關稅,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p>
這段話,可以很好概括5%的增長目標,到底意味著什么。
當出口無法再像去年激增的話,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年度5%的增長目標呢?
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二。
今年的第一個重點,仍然是消費。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存在通縮風險的經濟體之一;通縮指的是經濟中出現了許多物價正在下降的情況。
聽起來,物價降低很有吸引力,但和通脹一樣,同樣會給經濟帶來一些問題。
通縮意味著公司和家庭收入的縮水,通縮還會提高償還債務的成本,并一定程度上鼓勵消費者延遲消費,因為他們預期未來的商品價格還會更低。
這是當下我國預防性儲蓄激增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說是結果。
最終,通縮風險帶來的挑戰變成了一個目標:今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設定在了2%,這是20年來的最低目標。
為了扭轉物價下跌的趨勢,我們需要實現這個漲幅目標,以此來達到讓經濟增長的目的。
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
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20元。
差不多在去年,也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了20元。20元看起來很少,不過是大城市里一頓飯錢,但對龐大的農村老人而言,一百多元的月均養老金,提高20元仍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漲幅。
而這,也僅僅是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
為了刺激消費,拉高通脹,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已經變得越來越必要。在這個基礎上,發放育兒補貼、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務,以及提高收入,都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還有消費補貼。
電子產品、汽車、乃至家電目前都在給予消費者補貼,一些城市根據自身的特性還會不定期發放消費券,以吸引人們吃飯、旅游、看電影等等。
最終,在這一套組合拳之下,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創造1200萬個城鎮就業崗位,以及把城鎮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如今投資和出口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消費的重要性不斷上升。
而要想拉動消費,也無疑是三駕馬車當中最難最難的。
不管是從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還是居民消費占比來看,我國在同等經濟體量里,都是較低的,這也意味著要想拉動消費增長,它的邊際成本也是最高的。
時勢造英雄,在各種因素疊加之下,消費成了必須要走的一步棋。
除了消費之外,創新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域。
國內人工智能初創公司deepseek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喚醒了人們對于民營企業的重視。
在今年的工作重點中,也表露了要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的決心。
科技行業是推動國內消費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關鍵因素,在上個月的民營座談會上,也談到了要“先富促共富”。
就在幾天后,美團和京東都相繼宣布,將逐步為公司的全職外賣騎手繳納社會保險。
這大概也是未來幾年里宏觀經濟著墨的重點;促進共同富裕,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刺激消費,拉動就業和收入的增長。
但與此同時,通縮背后暴露出來的難點在于,可用的資金也越來越少。
在過去4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地方乃至上面一直受益于不斷增長的稅收收入,這些資金幫助我們支付了建設大范圍的高鐵網絡、提供巨額工業補貼,以及各種基建。
但現在,通縮的風險已經開始蠶食一些地方的財政基礎,并削弱開展大型項目的能力。
財政部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的稅收收入比預期低了不少,其結果就是導致預算赤字正在擴大。
當然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獨有的現象,在全球范圍內,包括美國,赤字都在不斷擴大。
而我國稅收收入的第一大稅種就是增值稅,這是一種幾乎對每筆買賣都征收的銷售稅。財政部數據顯示,去年的增值稅收入與上年相比意外下降了3.9%,這比財政部的預計都低了8%。
但今年的預期會更為樂觀,財政部預計今年的增值稅收入會有所增加,漲幅為3.8%。
漲幅放緩,一方面是通縮壓力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則是退稅降稅帶來的連鎖反應,總體而言,地方的債務和現金流問題也值得重視,這也為刺激增長,留下了為數不多的空間。
現在回過頭來看,可以發現今年的增長壓力要比去年更大。
其中一個最大的變量就是特朗普的上任。
過去兩年,我國強勁的出口創下了近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是GDP增長5%的決定性力量。
而特朗普上任短短一個月后,就把對華關稅提高了20%,這顯然還不是結束,因此今年的出口壓力巨大,增長的動力也就只能更多交給消費和投資。
根據穆迪分析公司經濟學家哈里·墨菲·克魯斯的說法,如果美國對華關稅長期存在,那么我國對美國的出口可能會減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這是25%至33%的減幅。去年我國對美出口5000億美元,哪怕是25%的減幅,那也是1250億美元的商品,這對外貿行業來說,無疑是一錘重擊。
今年的增長壓力,可想而知。
要實現同比增長,我們不得不比以往更依賴國內消費,去年會議的第三個目標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現在成為了首要任務。
除了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今年我國還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以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發行規模也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3000萬。
另外還會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以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新增地方專項債發行也將達到4.4萬億元。
難是客觀的,和去年相比今年的確會有更多不確定性因素。但在不確定性因素之外,例如一旦和美國達成第二階段的貿易協議,力爭對出口的影響最小化,那么仍然可以被視為一個增長的亮點。
總體來說,信心的恢復和建立仍然需要一個過程;而眼下,我們就正處于這個過程之中。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