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林下空間利用納入國家發展布局
“深化集體林權、農墾、供銷社、農業水價等改革。 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 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 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摘自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
“林下經濟”今年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去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到今年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進行部署,林下經濟成為國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切入點。
林下經濟是什么,如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什么說發展林下經濟是“兩山”理念的具體實踐?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湖南省綏寧縣寨市國有林場今年林下種植草珊瑚500畝,可解決當地百姓就業30人以上,預計年收入超過200萬元。陜西省佛坪縣豬苓、天麻、山茱萸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1.84萬畝,2024年產值達2.86億元……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央廣網、中新網等媒體持續關注各地林下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是代表委員近年關注的熱題。國新辦2月28日舉辦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透露,2024年,不少代表委員對發展林下經濟提出建議和提案。
林下經濟為何受到社會如此關注?原因在于其拓寬了“兩山”轉化路徑,走出了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推動區域綠色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亮眼景色。
興農富農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著重從發展富民產業部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林下經濟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涌現的新生事物,在促進山區林區保就業、惠民生、增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森林康養基地航拍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目前,全國林下經濟規模化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6億多畝,探索形成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4種模式。林下經濟從業人數達3400萬人,擁有各類經營主體95萬個,年產值1萬多億元。全國發展林下經濟經營利用面積2000萬畝以上的省份有14個、產值500億元以上的省份有9個。
成績的背后是政策的持續完善和各種要素的不斷優化。
《全國集體林地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2014—2020年)》《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南》……近年來,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一項項扶持舉措相繼推出,為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隨著深化集體林改的不斷推進,林地活力被進一步釋放。林草部門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林地經營、資源利用、林權融資等創新機制,同時把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列入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推動山區林區的“含綠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林下養蜂 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竹林環繞,溪水潺潺。在“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鄉村旅游團絡繹不絕,游客欣賞自然風光,品嘗森林美食。依托綠水青山,余村發展鄉村旅游,不僅環境變好了,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鄉村旅游、林產品加工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新時代林下經濟如何發展?兩會期間,專家、代表紛紛給出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風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怎么才能夠養活人?就是發展特色產業。現在是全產業鏈的競爭,包括強龍頭、延鏈條、新業態、樹品牌,純粹搞種植是不行的,必須有龍頭企業帶動,不僅僅搞種植,還要加工,以及多種途徑的銷售。”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蔡中平建議,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依托,以興林富民為目標,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謀求打造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合作、多領域協同的產業生態,通過生產模式、經營模式、合作模式的創新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讓百姓餐桌更豐盈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條即提到“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增強食物供給保障能力,就要以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將成為未來食物供給多元化非常重要的手段。
目前,我國各類森林食物年產量2億多噸,人均140公斤,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極大豐富了百姓餐桌,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林下經濟是森林食物的主力軍,在森林食物供給方面的作用正快速增強。
如今,越來越多的林下美味走上了百姓餐桌,深受消費者青睞。從“吃飽”“吃好”到“吃得營養健康”,森林食品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沙縣小吃”名動全國,一份份普通小吃,暗藏著來自森林的“小配方”,春冬筍、多花黃精、跑山雞等林下美味的搭配,拼出了“國民小吃”的口碑。
林下菌菇種植基地直播銷售菌菇 胡攀學攝
四川省敘永縣水尾鎮水星村鄔高林下種植專合社種植基地竹林青翠茂密,林下紅托竹蓀、赤松茸長勢喜人。目前,專合社已培育出20多個食用菌品種,在10多個鄉鎮廣泛種植。
2024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建設“天府森林四庫”實施方案》,“森林糧庫”是重要一環。四川力爭到2030年,使“林糧”經營面積達到1億畝,林業綜合產值達到1萬億元。
再看東北。
林下參是藥食兼用的林下經濟產品。目前,吉林省林下參種植總面積已達116.5萬畝,年產量781.8噸,開發出五大系列1000多種產品,年產值近100億元。
人參已成為長白山區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國人大代表、通化谷紅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菁呼吁,從國家層面給予政策支持,加大審批政策支持力度,推動人參多領域開發利用。加大科研投入,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項目合作,助推新產品上市。培育區域性人參產業化示范樣板單位。
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提出“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穩妥開發森林食物資源”,規范發展林下種養,推廣林藥、林菌、林菜、林下漿果等森林復合經營模式,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養殖,開發新型森林食品。
這意味著,林下經濟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中將承擔更加重要的責任。
激活內生造血功能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下一步,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尤為關鍵。
專家表示,要突出產業幫扶、做好就業幫扶,提升和增強脫貧群眾和脫貧地區造血能力。
如何激活內生造血功能?專家認為,以系統性改革的制度創新為鄉村發展提供資源要素保障,通過產業升級將資源轉化為鄉村經濟發展的動能。讓農村資源要素活起來,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才能讓鄉村活起來、農民富起來、區域經濟良性循環起來。這其中,蘊含著制度、產業、民生、生態四位一體的邏輯框架。
林下石斛種植基地 龍興鳳攝
林下經濟符合這一邏輯,并在林草部門以往的幫扶工程中,得到了有效印證。
4年間,林草部門立足定點幫扶縣生態區位、自然資源優勢,促進林下經濟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鄉村發展注入蓬勃動力,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林下經濟蓬勃發展。依托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龍勝大力推廣羅漢果、草珊瑚、大葉百合等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71萬畝。其中,羅漢果種植6.62萬畝,產值達5億元,為農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龍勝縣被評為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也將林下經濟作為重要幫扶產業,大力發展高原菌類及林麝、馬鹿等林下產業。2024年,全縣建成112.5畝高原菌類種植示范基地,創產值100余萬元。同時,合理安排林畜養殖區域,模擬野生環境建設半開放式畜圈,開展生態養殖。
同樣是因為發展林下經濟,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農牧民也吃上了生態飯。林草部門提供政策支持,統籌推進察隅茯苓產業發展,已完成茯苓種植780畝。
下一步,我國將加強林下經濟品牌建設,加快經營主體培育,加快市場營銷流通體系構建,加強林下經濟基地建設。到 2030年,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總面積達到 7億畝,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 1.3萬億元,形成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格局,特色產品競爭力、知名度、美譽度得到國內外市場充分認可。
發展林下經濟大有可為,也將大有作為。(馮璐)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