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地理熱點話題
糧食安全
2025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eography hot topic - food security.
06
May
命題預測:
糧食安全作為高考地理重要命題方向,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加強自我糧食安全科普教育,提升糧食安全意識;在生活中要養成珍惜糧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習慣;同時,我們可以從“三農”政策制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業機械化與智能農業裝備、農作物品種改良與種植技術變革等不同方面聚焦農業基礎研究前沿,學好專業知識,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積極參與農業知識的傳播,利用所學的農業專業知識,向身邊的農戶或者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以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和質量等。
考查角度
①糧食生產的區位因素變化;
②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
③不同地區糧食問題的差異及原因;
④糧食貿易與全球糧食安全;
⑤生態環境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Problem solving logic
思維邏輯
典例
【典例】內蒙古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被譽為“北疆糧倉”,其耕地主要集中在農牧交錯區,多為中低產農田,且耕地破碎化現象明顯。為確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內蒙古進一步加強了對耕地的保護,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下圖示意內蒙古農牧交錯區的分布。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與內蒙古耕地質量較低有關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①風力侵蝕②流水侵蝕③重力侵蝕④冰川侵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內蒙古農牧交錯區耕地破碎化明顯,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是( )
A.提高機械化水平 B.增加耕作和田間管理難度
C.提升農產品品質 D.利于大規模集約化生產
3.為保障內蒙古耕地、糧食安全,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提高耕地復種指數 B.向北擴大耕地范圍
C.完善耕地監管系統 D.大力推廣化肥、農藥
【答案】1.A 2.B 3.C
【解析】1.內蒙古地區氣候干旱,降水較少,多大風天氣。在風力作用下,土壤中的細小顆粒容易被吹走,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從而影響耕地質量,①正確。 雖然內蒙古整體降水較少,但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形成地表徑流對土壤產生侵蝕作用,降低耕地質量,②正確。重力侵蝕主要發生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山區,表現為滑坡、泥石流等。內蒙古地區地形相對較為平坦,重力侵蝕作用不顯著,③錯誤。 內蒙古地區緯度和海拔相對較低,沒有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侵蝕作用,④錯誤,①②正確,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耕地破碎化使得地塊面積較小且分散,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的操作和運行,會降低機械化水平,A 錯誤;耕地破碎化導致地塊分散,增加了農民在耕作過程中的往返時間和勞動強度,同時也增加了田間管理的難度,B正確;農產品品質主要與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種植品種和農業生產技術等因素有關,而不是由耕地破碎化決定的,C錯誤;耕地破碎化使得土地分散,難以實現大規模集約化生產,D錯誤。故選B。
3.內蒙古緯度較高,熱量條件有限,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的潛力較小,過度提高復種指數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A錯誤。 內蒙古北部地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向北擴大耕地范圍會破壞草原生態環境,不適合大規模開墾耕地,B錯誤。完善耕地監管系統可以及時發現和制止耕地 “非農業化”“非糧化” 等行為,保障耕地數量和質量,C正確;大力推廣化肥、農藥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提高農作物產量,但長期來看會導致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等問題,影響農產品質量和農業可持續發展,D錯誤。故選C。
舉一反三
新疆和田建設了萬畝沙漠設施農業產業園,在其植物工廠內,采用垂直立體多層空間無土栽培技術和人工LED補光技術的水稻“住上了樓房”,這里的水稻采用了快速繁育技術,育秧時間15天,將水稻秧苗定植到立體栽培槽之后,整個生長周期只需要60天,畝產超過1000kg。該項目最早在四川成都植物工廠試驗成功。下圖示意沙漠設施農業產業園植物工廠內水稻的生長環境。完成下面小題。
1.與普通水稻繁育技術相比,水稻的快速繁育技術關鍵在于精準控制( )
A.熱量 B.水分
C.光照 D.肥料
2.與成都相比,新疆和田建設萬畝沙漠設施農業產業園的優勢主要有( )
①熱量豐富 ②日照時間長
③科技水平高 ④土地成本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采用立體多層空間無土栽培技術的水稻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意義主要在于( )
A.提高糧食品質 B.增加糧食產量
C.增加就業崗位 D.高效節水節碳
【答案】1.C 2.C 3.B
【解析】1.由材料“人工LED補光技術”可知,科學調控光配方,實現精準補光,大幅縮短了水稻的繁育周期,C正確;“人工LED補光技術”對熱量、水分和肥料無影響,ABD錯誤。故選C。
2.與成都相比,新疆和田日照時間長,土地成本低,②④正確。成都熱量更豐富,科技水平更高,①③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3.由材料可知,沙漠設施農業產業園的水稻畝產超過1000kg,推廣后能夠大大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B正確。縮短作物生長周期,不能提高糧食品質,A錯誤。增加就業崗位、高效節水節碳不屬于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意義,C、D錯誤。故選B。
尼日河源于四川省南部小相嶺,為大渡河一級支流,干流長約125.6千米,流域面積約為4150.81平方千米。該流域海拔667~4756 米,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生態系統具有顯著的地形梯度分異。截至2021年末,尼日河流域內常住人口為61.34萬,城鎮化率為13.4%。下圖示意2000—2021年尼日河流域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導致流域內耕地面積明顯變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鎮化進程推進快 B.水土流失加劇
C.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D.撂荒面積增大
5.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可能會導致流域內( )
A.氣候轉為暖干 B.生物多樣性減少
C.人口大量遷入 D.糧食安全性下降
【答案】4.C 5.D
【解析】4.讀圖可知,流域內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從2000年到2021年,耕地面積從最高值的約930平方千米減少到2021年的約780平方千米,減少了約150平方千米,而同期林地面積增加了約200平方千米,減少的耕地面積主要轉為林業用地,應是實施退耕還林所致,C正確;截至2021年末當地城鎮化率僅為13.4%,說明城鎮化水平低,城鎮化進程推進緩慢,A錯誤;圖示信息顯示林地面積以增加趨勢為主,說明當地重視植被恢復,水土流失應有所緩解,B錯誤;題中沒有關于撂荒地的相關信息,無法判斷,排除D。故選C。
5.讀圖并結合上題可知,流域內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同期林地面積明顯增加,減少的耕地面積主要轉為林業用地,局部小氣候會更加濕潤,生物多樣性增加,AB錯誤;但不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不能吸引人口大量遷入,C錯誤;耕地減少會使糧食安全性下降,D正確。故選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