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福州各區都像開了掛,一個接一個的舊改大項目往上報,鼓樓區要拆河南新村,晉安區要拆北二環沿線的大片老舊小區,臺江區也想在鳳凰新村舊改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把寶龍廣場背后的寧化新村也收了。再加上倉山南湖片區打算征地三千畝,這個規模放在福州歷史上,恐怕只有2018-2020年間的“三年計劃、兩年安排”能與之相比。
當時的“三年計劃”涉及106個項目九萬多戶,至今看來依舊令人嘆為觀止。那三年把閩江北岸城中村拆得所剩無幾,換來每年超千億土地出讓金。為了征遷順利,采取的是安置型商品房和高額貨幣補償雙管齊下的方針。
在2020年以前趕上拆遷的人,可以說是福州城建史上最幸運的拆遷戶。當年恰逢樓市最高點,福州市中心拆遷補償單價普遍超過一平3萬,地段次一些也有兩萬好幾千,即使倉山比較偏僻的地方也能賠到2萬。不僅貨幣補償標準高,而且資金十分充足,不少人用一棟自建房換來現金好幾百萬。
此后房價大幅下跌,拆遷補償標準也隨之下調,但到目前為止,拆遷補償單價始終沒有房價降得快。所以前段時間寫到倉山南湖大拆遷,有人抱怨拆遷補償標準低,我感到難以理解。當地房子已不值錢,你們還想賠多少呢?
近兩年鼓樓、臺江又有不少房產中介高調宣揚“賭拆遷”,正是因為拆遷補償價高于待拆房屋實際價值。我們看到近期剛傳出要拆遷的消息,河南新村、寧化新村等小區就有提前埋伏好的中介大聲吆喝“即買即拆”、“坐等拆遷”等等。
這些老破房的房子平時擺到二手房市場上既沒人要也賣不上價,可是一到拆遷就能把補償單價評得老高,這便難免有黑中介坐地起價試圖“博傻”。事實上這些小區就算原拆原遷“以舊換新”,蓋起來的房子也不會高檔,因為容積率居高不下。
當年拆遷城中村猶如地上“撿錢包”,自建房密度小、戶數少,還有很多無產權,不需要那么多安置房,新建樓盤的容積率就不用定得太高。輪到形同“雞肋”的老舊小區,既然硬著頭皮也要拆下去,那為了兼顧土拍收益和安置需求,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蓋更多的房。
這些年容積率上升多少大家都已看到,比如河南新村隔壁的楊橋新苑,單元房肉眼可見密密麻麻,前幾年已把容積率提高到3.8。今年再拆河南新村,再創新高也不奇怪。
七年前福州有勇氣實施拆遷九萬多戶的龐大計劃,得益于樓市最后的巔峰,開發商不計成本掀起拿地狂潮。現在四個項目一萬兩千多戶,規模雖大但與當年相比只不過是“灑灑水”罷了。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不由擔心:這時候誰來拿地呢?福州人民已經很努力在幫市屬國企賣房,只是現在的銷量無論如何也不如以往。面臨新情況新難度,為今之計,恐怕還是應該拆一步看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