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生活的巨大變化,其實經常在微小的場景里。就好比最近去看幾個機場的廣告牌,最醒目的黃金位置很多已經清一色是云計算、大模型、機器人、智能車等的天下。
印象中,之前這些地方的廣告大多是保險和銀行,再往前,房地產,汽車,奢侈品都曾經是機場大屏廣告的常客。
不知不覺中,機場廣告主的群體畫像已經完成了更新換代,再去想想生活里其他的變化,停下匆匆的腳步去感嘆,難免也會有點“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覺。
有人問專業的投資人,是不是科技大的變革,每1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投資人說,8~10年,這叫朱格拉周期,剛好是一個設備更新的周期。
于是又問那么是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在這種時代買一點相關的科技基金?投資人說,非常有必要,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特別是普通投資者。
簡單聊一聊~
#我猜陽光會好
時光里走來的科技
“借時代之力,不貪時代之功。”《哪吒》或許能夠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而經歷過周期的人,都知道在時代的趨勢面前,個人如砂礫般渺小。
科技股是中國A股市場極具魅力的一個群體,時間倒回到30年前的1995年,當時中國科技股的龍頭是一個家電公司,叫四川長虹,當時絕對是大牛股。(個股不構成推薦)
為什么當時中國資本市場一哥是家電?它恰恰反映了科技怎么影響生活,能夠to C,有消費的動能,再疊加了科技的含量。
到了90年代后期,市場開始活躍起來,1999年5·19行情之后兩年的牛市,市場開始炒互聯網。當時很多優秀的互聯網、一些門戶網站都沒有在A股上市,市場炒作題材,一個網站就算是互聯網公司了。
科技往往跟著生活的變遷,從而才能夠在資本市場有共鳴,它不是陽春白雪,好像跟我們沒有關系。到了00年代,不單單是A股,全球資本市場科技股都進入到低谷期。
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后,美國開始次貸危機、搞房地產,中國是城鎮化工業化的高潮期,我們的行情是5朵金花,煤飛色舞,有色、鋼鐵、汽車、金融、地產這些周期性的。
但是到了10年代,又進入到科技黃金期。從全球角度來說,喬布斯推動全世界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新時代,智能手機的興起是2010年代的大機遇,它帶動了美國的FAANG。
那時國內我們有了微信,有了移動支付。科技帶動生活,改變生活,新的供給帶來更加新的需求,互聯網+帶動下的國內TMT 走出了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兩年以近三倍的漲幅改寫了中國科技股的估值邏輯。
就是這樣,過去了很多年,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牛熊轉換,科技股始終是股票市場最具研究價值和吸引眼球的群體。投科技是很難的,它會有一些變化。甚至有些時候是自我革命了,技術上面有可能變落后了,它的競爭壁壘可能消失了,從而帶來了很多潛在的風險。
而當下,“DeepSeek 時刻” 意義非凡,這個來自東方的開源大模型的出世,是科技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多年后人們仍會銘記這一時刻,這不僅是股價的簡單波動,更是資本市場對中國科技實力的重新審視與定價。
大模型的賦能下,如今的AI產業從技術研發到商業應用,每個環節都在重塑,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產業層面變革驅動的二級市場行情并非短期機會,持續性往往更高,而且技術的進步會持續出現,不斷凝聚投資者共識驅動估值多輪上漲,這個過程中,機會不止一次。
經歷前期的上漲,面對短期的分歧,樂觀者看到的是更大估值重估、資金重新配置、企業創新能力和資本開支意愿,甚至整體宏觀敘事轉變的可能;謹慎者看到的更多是短期在估值、情緒和技術面的透支,以及未來預期兌現的變數。
短期市場的噪音永遠存在,但長期價值的錨點從未消失。
縱覽全球,從ChatGPT的出圈時刻,到DeepSeek的彎道超車崛起,AI技術的突破性進展讓人工智能再次成為風口浪尖的焦點,AI產業正迎來顛覆性的發展。
聚焦國內,隨著傳統的“舊引擎”逐漸落幕,中國的宏觀經濟轉型正逐步進入新周期,以半導體和AI技術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承載著更高的期望與使命。
一邊是生產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另一邊則是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下,國家安全與自主可控的客觀要求,面向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前沿科技領域,迫切需要這場從0到1,再從1到10的“開拓式創新”。
無論如何,走到今天,以“硬科技”、“AI”為核心的行情作為未來數年主線的地位已然凝聚起了強大的共識。
#有一種綜指
讓科技“開源”千家萬戶
如果說這一輪行情里,哪一個指數最能全面代表AI行情,那么科創綜指無疑榜上有名。
正如2013年創業板映射了彼時互聯網產業崛起,當前的科創板映射了AI產業浪潮的崛起。截至2025年3月6日,科創綜指近半年漲幅超過61%,自924行情以來漲幅超過69.70%,成為本輪AI行情最受益的寬基指數之一。(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6,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6,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指數?當市場逐漸對科技、科創中長期投資價值形成共識的情況下,追逐Beta的投資者越來越需要一條能夠全面覆蓋、無偏表征科創板的寬基指數,1月20日,科創綜指正式發布了。
緊隨其后,相關產品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
率先嶄露頭角的是首批科創綜指ETF,迅速完成了從獲批到上市交易的全過程;
緊接著,科創綜指ETF聯接基金的上報與獲批,再度將這一重要指數品種的投資,從交易所延伸到大眾理財場景。
從指數編制上看,科創綜指的定位是科創板市場綜合指數,其代表性類似于上證指數之于上交所,納斯達克指數之于納斯達克交易所。
這個綜指,讓時代的前沿科技“開源”了千家萬戶。
科創綜指選取科創板上市滿一年的全部非ST、 *ST股票,采用總市值加權方式,將樣本分紅計入指數收益,反映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證券在計入分紅收益后的整體表現。
回溯納斯達克的歷史,真正改變游戲規則的并非某個科技巨頭的誕生,而是指數化工具將微軟、蘋果、英偉達們納入同一坐標系的那一刻,奠定了將復雜創新封裝為普適工具的里程碑。
這條指數,它不設藩籬,不畫邊界,將560余家企業、17個申萬一級行業的呼吸與心跳納入同一片脈搏——從芯片實驗室的微光到生物醫藥的基因密碼,從智能制造的鋼鐵洪流到綠色能源的無聲革命,甚至那些蟄伏在公用事業、有色金屬中的“隱形冠軍”,皆在這條指數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標。
數據來源:華夏基金,Wind,Ifind,數據截至2025.01.9
可以這么形象的說,科創綜指通過指數化的一籃子設計,將光刻機、量子糾纏、AI大模型訓練這些堪比“現代煉金術”的技術革命,巧妙封裝為風格清晰且觸手可及的金融工具。
那么在此過程中,任何“硬科技”細分領域的突破,都不會被綜合指數這樣的成分股納入機制所錯過。
這一點,從海外市場也能得到證實,美國頭部指數產品也正在逐漸向綜指類產品傾斜。根據對美國市場規模最高的前20只ETF的統計,頭部產品中已有39%屬于綜指產品。
對于投資者而言,在綜指這里,“不選擇成為最有智慧的選擇”,我們無需弄明白科創板內部大小盤是如何輪動,也不用搞懂細分行業是如何起落。
只要我們認可“科創景氣”、“科技自立”是一個確定性較強的事情,認可DeepSeek的意義已然超越了AI本身,一場靜默的科技權力轉移正在發生,那么科創綜指標的或許就會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工具。
而現在,科創綜指ETF聯接基金的推出,進一步釋放了科創綜指產品的工具價值與普惠投資的優勢,以最簡單的投資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ETF聯接基金主要通過將不低于90%的基金資產凈值投向目標ETF,實現對標的指數的間接投資。其不僅與ETF分散配置、運作清晰的核心優勢一脈相承,還突破了場內ETF需通過證券賬戶交易的限制。
聯接基金可通過銀行、互聯網平臺等場外渠道進行申贖,并支持自動定投與分紅再投資設置,為投資者提供了更便捷的“長線持有硬科技資產”的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革新正在使得硬科技投資從“專業競技場”進一步邁向“大眾化、普惠化”。正如移動支付改變了金融服務的面貌,以ETF及聯接為代表的指數工具也在重塑科技紅利的分配邏輯。
寫到這里,太陽已隱入云層,天色有些暗淡了。“開源”的科技、“普惠”的綜指,總覺得冥冥中有些奇妙關聯,新科技、新工具步步走進千家萬戶,嘗一嘗未來牌香煙,明天一早,我猜陽光會好。
風險提示
本資料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以上內容不構成個股推薦。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管理人不保證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市場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