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我們很難打交道,等到你見到周恩來的時候,你就不會這樣說了!”這是曾經蘇聯的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向美國的一名談判代表說的話。
從這二人的對話來看,周總理的外交手段可見一斑。從中國建國以來,周總理就作為中國的外交的第一人,向外國人展示中國的外交智慧。
今天讓筆者帶著崇敬的心態來帶領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才是外交的藝術。
在一次美國記者采訪時,為了刁難和挖苦周總理,他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在你們中國要把人走的路稱為‘馬路’呢?”
相信很多人在此也有不小的疑問?對啊為什么?難道是因為中國古代以馬車為代步工具,才將大路稱之為“馬路”?
其實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這樣修路的方法最早并不是在中國出現的。
在18世紀,當時的英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工業革命,為了滿足運輸的方便,約翰·勞登·馬卡丹就發明出了這樣的道路。
1842年,列強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這樣修路的方法隨著他們的入侵也就被傳了過來。因為是約翰·勞登·馬卡丹發明的,為了方便就將這樣的路稱之為“馬路”。
周總理針對這樣刁難的提問,既要對外國記者做出反擊,又要展現出中國的大度。
只見周總理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所謂的‘馬路’,就是指我們中國人民,要堅定不移地走馬克思主義道路。”
此話一出,熱烈的掌聲響徹整個會場。提問的記者一時語塞,羞愧地坐了下去。
在一次外國代表團訪華時,有記者做出了這樣的提問:
“我們美國人都是抬著頭走路的,你們中國人為什么總是低著頭走路啊!”
面對這樣的羞辱,周總理沉著冷靜,直接回擊記者說到:“人在走上坡路的時候總是看著路,低著頭走路,而在下坡的時候總是抬著頭走路。所以說我們中國人是在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是在走下坡路。”
在這樣嚴肅的場合,大家都忍不住地笑了起來,提問的記者聽到這樣的回答,瞬間臉開始紅起來,羞愧地坐在自己的位置,美國人做這樣的事情還不止一次,接下來的還有這樣的故事讓人大笑不已。
在一次外事采訪中發生這樣的一件事情,在很多記者在提問時,一位美國記者的目光在四處游走,試圖找到攻擊周總理的東西。
就在這時他看到周總理桌子上擺放著一只美國制造的鋼筆,于是他計上心來,終于抓到提問的機會,立即拿起趾高氣揚的口氣向周總理提問。
只見他說到:“請問總理閣下,難道你們中國就不會制造鋼筆嗎?為什么堂堂總理要用我們美國制造的鋼筆?”
提問完畢后,他就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等待著周總理的回答。
這要是放在普通人的身上,肯定是沒辦法回答,但是周總理不緊不慢地開始說起來。
“我給大家講一下這個鋼筆的由來,這支鋼筆其實是一位入朝參戰的戰友作為禮物送給我的,這是一件戰利品,原本是我覺得這件禮品是這位戰士浴血奮戰得來的,我不能要別人的戰利品,但是這位朋友說這件禮物具有特殊的意義,于是我覺得這支很有意義,就收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
這樣的回答是非常是具有振奮人心的,在場的所有的中國人都興奮不已。
在日內瓦會議召開時,有一個美國記者當著周總理的面就直接開始羞辱起來,周總理也絲毫不客氣,霸氣地回懟了過去。
在大家看來,握手這件事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一位美國記者在跟周總理握手完畢后,竟然故意在周總理面前拿起手帕,公然的擦起手來。
這樣蔑視的動作,大家都很明顯地看了出來,周總理,看到對方這樣做,沒有直接說,而是拿了一個同樣大的手帕,在手上面擦了擦,擦完以后,更是直接將用過的手帕扔到了痰盂里面,而且還隨后說了一句話,這么好的手帕真的太可惜了,不能用了。
此時的美國記者也只能沒有辦法,他以為他占了上風,可是殊不知他的做法是在侮辱我們中國人,我們怎么可能不反擊!
周總理的外交事件發生精彩的瞬間,不只是筆者所說的這些,周總理作為中國外交的第一人,彰顯了我國的國威,也充分顯示了我們中國人民是永不可戰勝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