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俄羅斯商品館”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關注。然而,隨著一些事件的曝光,俄羅斯商品館被指存在“真假進口商品”“高溢價割韭菜”等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如何在熱潮中保持理性,確保商品品質,成為消費者和商家共同關注的焦點。
01
一年注冊841家,俄羅斯商品館爆火
因為歷史文化和某些現實因素的影響,很多國內消費者對俄羅斯文化和商品有很強的好奇心。平時大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平臺了解到俄羅斯的各種信息,如果消費者在街邊看到這些俄羅斯商品館,好奇和好感也會驅使消費者去嘗試購買。
從外觀上看,俄羅斯商品館這些門店,大多打著藍底白字的醒目招牌,門口擺著俄羅斯套娃,店里插滿了中俄國旗,循環播放著俄語歌曲,極力營造出一種純正俄羅斯超市的氛圍。并且,俄羅斯商品館內的貨品大多包含了3000至5000種商品,主要以 零食 、 酒水 為主,輔以在國內知名度較高的香腸、奶粉等,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可以說,這些都符合普通人對俄羅斯商品的印象和購買需求,因此,俄羅斯商品館幾乎都擠滿了人,一時火爆無兩。
2022年3月,京東上的“俄羅斯(Russia)國家館”被中國消費者搶購一空,這一事件成為俄羅斯商品館爆火的轉折點。該平臺是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唯一授權的官方電商平臺,主要銷售俄羅斯的零食、茶葉、巧克力等商品。隨著官方平臺的走紅,許多商家看到了俄羅斯商品的潛在市場,紛紛開設非官方的俄羅斯商品館。
企查查數據顯示,國內現有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3532家,近兩年相關企業持續增長,2024年截至12月18日,累計注冊841家,已超2023年全年注冊量。
做進口食品生意近十年的經銷商表示,其實近幾年俄貨都很火,2022年剛開始的時候,70多平方米的小店一天都能賣到十幾、二十萬元。今年因為俄羅斯商品館又爆發了。趁著這陣熱潮,大家都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拓展了店面面積和增加了賣的單品。
除了各種以“俄羅斯商品館”命名的門店外,還涌現出不少“俄××”商家,例如俄比熊、俄北熊。
以俄比熊為例,其主體公司俄比熊國際貿易(武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2024年3月開了第一家門店,從9月開始招商,目前已有60余家連鎖門店。據俄比熊招商人員介紹,品牌深耕俄貨貿易多年,產品豐富多達8000多個單品,每月100多種新品更新。
02
真假難辨?食品安全從何保障?
隨著俄羅斯商品館越來越多,背后讓人大跌眼鏡的另一面也逐漸顯現出來。
在眾多的俄羅斯商品館中,有的店鋪宣傳為“國家館”,使消費者誤以為具有官方背景;有的店鋪俄羅斯進口商品數量占比很低,也自稱為“俄羅斯商品館”,誤導性較強。
還有內部人士介紹,俄羅斯商品館內進口商品和國產商品皆有。“不少商品哪怕是國產,也都會貼一張俄語介紹,一張中文標簽,消費者如果不仔細看,很難判定到底是進口還是國產。”
中國講究“民以食為天”,特別是最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讓消費者加劇了對俄羅斯商品館中的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
有調查人員來到位于海口市鵬輝國際大廈附近一家“俄羅斯進口商品專賣店”。
店里擺放了各式各樣的商品,包括俄羅斯出名的大列巴、巧克力、伏特加,還有肉腸、堅果、威化餅干等食品。這些食品的外包裝,幾乎都是俄羅斯風格,并貼有中文標簽。在商品標簽上,也都明確標注了食品的來源。其中,飲料、啤酒大多是進口商品。而肉腸、面包、奶制品、糖果這幾類的商品的生產廠商基本都在國內,與“俄羅斯進口”并不沾邊。
有工作人員表示這類商品的原料是從俄羅斯進口到中國,并委托中國生產廠商加工包裝銷售。此外,店鋪內還銷售中國制造生產的俄羅斯風味產品,以及其他國家的產品。
還有消息顯示,俄羅斯商品館的產品分布中,俄羅斯進口和國產商品占比大概在80%、20%。其中火腿、面包、部分奶粉等是東北生產,其他均為原裝進口。“火腿、大列巴這些保質期只有21天或60天、90天,清關時間長就成了臨期食品。所以一般是俄羅斯品牌方在中國邊境設立的工廠生產的。”
當然,在這些俄羅斯進口商品館中,還有一些“不符合常理的產品”。諸如俄羅斯榴蓮糖及各類熱帶水果制品。事實上,俄羅斯氣候寒冷,根本不可能產出這些熱帶水果。
此外,許多店鋪與中國加盟品牌(意譯)有關,如俄比熊、俄滿多、俄刻食、俄品優選和優娜維塔。這些連鎖店采用與俄羅斯大使館相似的品牌形象,但實際上并無關聯,只是利用中國消費者的好奇心銷售"俄羅斯"商品。
有食品專家指出,近年來,俄羅斯商品興起,但越開越多的“俄羅斯商品館”還是有一定的水分。這體現在,有的商品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還有的商品先出口再進口,在俄羅斯過一道關后又返回,就變成了“俄羅斯商品”。總體來看,這類門店要長久經營下去,最終還是要落到品質上。
還有業內人士預言,俄羅斯商品館的未來發展并不樂觀,并直言最近一兩年肯定要倒閉一大批俄羅斯商品館。因為俄貨的火爆并不會是常態,俄羅斯、東歐那邊的口味,其實還是跟中國的飲食愛好不太一樣的。很多選擇購買的人,就和來綏芬河買俄貨的一樣,圖個新鮮。
03
多維發力,筑牢消費者權益保護屏障
據相關統計,2021-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不斷走高,俄羅斯商品在中國熱度也持續上升。在此過程中,“俄貨”、“俄羅斯風格”在司法上并沒有清晰明確的定義,給了很多商家借機混淆視聽的機會。
對于消費者而言,如何選擇到安全、真實的進口俄羅斯食品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可以通過商品條碼來判斷,46開頭的一般是俄羅斯進口,69開頭的就是國產的。也可以看商品名,比如一些面包寫的是俄羅斯風味面包。”
一些博主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仔細查看每款產品的外包裝,從生產商、經銷商、產地,包括配料表等信息中判斷,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有消費者發現,即便是真正的俄羅斯產品,在一些俄貨店內售賣的標價要比在網上的正規渠道貴上不少。如一根喀秋莎莫斯科腸,店內賣49元,電商平臺只要一半價格。因此在選擇商品,消費者還需要警惕“價格陷阱”。
有律師表示,商家用“優質俄貨”等標語及特色裝飾誤導消費者認為商品均進口自俄羅斯,若明知商品非進口卻故意宣傳為進口商品,構成故意散布虛假信息或隱瞞事實真相,需承擔法律責任。
針對近期俄羅斯商品館引發的熱議,各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也開展了多輪集中排查整治。
以上海為例,截至目前,上海全市范圍內共排查發現47家“俄羅斯商品館”類店鋪,市場監管部門重點對關注度比較高的經營主體資質、店招標語宣傳、商品來源產地等問題進行了檢查,并對個別無證無照經營、未備案經營的行為予以立案調查,責令停業。
在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督促下,一些店鋪表示現在會解釋哪些是國產、哪些是俄羅斯進口的。
一俄羅斯商品館店長回應道,他們最近也關注到爭議,準備在店內增加一些醒目標識,做一些小插卡,放在價簽旁,注明原材料是進口的,但生產商在國內。另外價簽也會重新做,在所有價簽上,直接注明產地。對于產地為中國的商品,小插卡上寫著“溫馨提示:此區域商品產地為中國”;而對于俄羅斯進口商品,也寫出了“此區域商品產地為俄羅斯”。
目前來看,俄羅斯商品店還在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然而在享受全球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在此,倡導多方共同努力抵制不良風氣,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構建一個更加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