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王雁代表的一番話戳中了勞務派遣用工模式的痛點。
她認為,一些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規避法律風險,不遵循不超過10%用工比例的規定,將正式工該干的活推給了“臨時工”,實現了“用人不養人”目標。
勞務派遣,原本是為了實現企業靈活用工需求,滿足業務增長、臨時增加人手需要,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用工成本,一方面為更多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
但現在很多企業,降低用工成本成為最終目的。
同時,勞務派遣大量出現在社區工作者、網格員、書記員、城管協管員、輔警、基層政府部門文職崗位。
一旦出現工傷或者勞動糾紛,用工單位和派遣公司就彼此“踢足球”,沒人愿意承擔責任。
那么,勞務派遣用工模式究竟能給企業省下多少錢?
正式員工的高額工資、全額社保、車補、飯補、大額獎金等都是成本。
而派遣工呢,最低基數的社保、和最低工資標準持平或者稍高于的工資,各種補貼基本沒有,其他福利很少,每兩年簽一次合同,只要工作失誤隨時有被退回風險。
勞動合同短期化、同工不同酬、工傷賠償難,被稱為勞務派遣的三大痼疾。
雖然知道不公,但很少有派遣用工會用法律武器對待不公正的待遇。
不過,派遣用工一多,這對勞動者本人和企業都是傷害。
對于勞動者,拿著最低工資干著最累的活,企業歸屬感很低,最關鍵的是社會地位很低。
對于企業,員工歸屬感低會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員工離職后各種仲裁、訴訟無疑會降低企業形象。
所以,王雁代表提出,加強對派遣公司的監管,“讓勞動者更有尊嚴的工作”。
這要看后期企業和派遣公司會如何去執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