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分別于3月4日、5日在北京開幕。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為了及時傳遞醫藥衛生領域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聲音,使代表、委員所關心呼吁的問題引起更廣泛的關注與思考,促進醫藥衛生領域的良性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本刊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就有關建言,進行了約稿,以饗讀者。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
壽錫凌代表:以專科聯盟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院常務副院長
專科聯盟是指由相應專科領域具有領軍或領先地位的醫院作為牽頭單位,邀請區域內其他醫療機構作為成員單位,以專科協作為紐帶的緊密型學科聯合體。要給予專科聯盟建設更多重視,提升其運行管理的規范化水平。
建議以醫療機構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為契機,推進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實現患者診療信息在專科聯盟內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并建立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對患者隱私信息的保護;加強專科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專科聯盟內醫務人員培訓機制,助力構建穩定合理的專業人才梯隊;推動專科聯盟內上下級醫療機構間規范開展患者轉診,促進“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加快形成,確保患者治療的連貫性與延續性,推動專科聯盟內遠程醫療協作,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體驗。專科聯盟各牽頭單位應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相關任務的時間節點、具體舉措和責任人,并建立跟蹤問效機制推動落實。
王俊委員: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對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健康根基具有重要意義。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的重要抓手。
針對此,提出以下建議:(1)均衡布局,加強融合。加強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布局,從供給側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將承接醫院建成本區域內接近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醫療“高地”。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監督考核機制,加強建設的過程管理和結果驗收。(2)政策支持,保障落地。項目建成后,地方政府應及時將支持重心從“管基建”轉為“保運行”,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承接地的省級政府要承擔起編制、價格、薪酬、運行補助等方面的責任,做出系統性制度性安排,真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理順輸出醫院和承接醫院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和職責劃分,加強雙方人員往來和技術平移,注重青年骨干人才培養。(3)結對幫扶,醫保支持。按照雙方自愿、空間毗鄰、中西部優先等原則,為每個縣域醫共體提供穩定、高水平的技術后盾。多措并舉補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短板,共同筑牢縣域健康防線。
張文宏委員:應將更多慢性病患者留在基層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最終形成了目前的醫療體系。目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我國醫療體系改革需要注重基層慢性病的管理,應該有更多的慢性病患者留在基層。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腳踏實地把優質醫療資源落到基層,解決一個又一個公共衛生問題,讓老百姓覺得看病不難、看病不貴。
加強老年醫學專業隊伍建設
吳德沛委員:加快完善老年醫學人才培養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
加快完善老年醫學人才培養機制,已成為應對老齡化社會需求、提升老年醫療服務水平的關鍵支撐。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強化頂層設計,將老年醫學納入國家學科體系,列為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同步設立老年基礎醫學、老年公共衛生等學科,構建涵蓋“預防-診療-康復-長期照護”全鏈條學科體系。強化科研平臺支持,聚焦老年免疫衰退衰弱綜合征機制、人工智能輔助老年護理等方向,設立國家級老年醫學重點實驗室。擴大專業教育規模,完善培養機制,推進醫學院校課程體系改革,本科階段增設必修課,研究生階段開設前沿方向課程;加強教材與師資隊伍建設,編寫專業教材,吸引高層次人才投身老年醫學教育;在臨床醫學專業設置“老年醫學卓越班”,給予更好的培養條件。同時,推動醫學院校與養老企業、社區醫療機構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促進三級醫院與養老機構共建“醫聯體”,提升醫養結合水平。通過宣傳科普老年醫學價值,扭轉老年科就是養老科的認知偏差,讓老年醫學真正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支柱,為老年人筑起高質量健康屏障。
擴大健康等多元化服務供給
王建安委員:設立國際醫療專項簽證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
放眼全球,醫療資源并不平均。而我國的醫療體系和能力相對完善,可以給很多國家的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推動我國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據世界醫療旅游協會預測,未來全球醫療旅游產業仍將保持15%~25%的年增速,成為全球健康經濟產業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國內大部分醫院尤其是一些頭部醫院,完全有能力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我國目前尚沒有國際醫療專項簽證,這不利于國際醫療的發展。建議設立專項簽證類型,明確該簽證即專門針對那些需要到我國接受治療、醫療咨詢或健康篩檢的人員及其陪同家屬的簽證類型,設定合理停留期限。同時,還需要優化簽證辦理措施,簡化簽證申請流程;加強國際醫療服務配套服務,支持國際醫療服務進行多種國際支付方式,支持國際醫療服務機構與商業保險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開發適合國際醫療旅游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完善商業健康保險支付政策;發展醫療旅游衍生服務;嚴格規范與管控醫療旅游行為,嚴格審查申請者申請流程。
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黃愛龍委員:推動醫工交叉培養高端復合型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我國醫工交叉高端人才培養起步較晚,尚未建立完善的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建議:(1)加強統籌規劃,聚焦完善以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的學科專業建設體系。(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聚焦培養活躍在創新最前端的“醫學出題人”。(3)優化創新人才培養外部支持和保障體系,聚焦健全“產學研用”全鏈條人才培養環境。
方向明委員:貫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總部麻醉科主任
對于科技工作者而言,比發表論文和申報專利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專利的轉化,如何獲得企業的認可,并最終惠及社會。然而,當前科技成果“不會轉”“轉不了”的現象仍然較為突出。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設立政府風險補償基金、推行技術許可優先股權、建立市場化轉化考核指標、試點成果轉化職稱通道以及保留創業失敗者的學術職位等。
科技成果的評價不應僅停留在證書和獎項層面,更需建立成果追蹤機制,推動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全鏈條貫通,進一步打通轉化堵點,厘清科技成果處置權屬等核心問題,并探索通過成果權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創新成果。此外,還需探索構建定位清晰、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技術轉讓機制,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和潛力,從而提升科技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我國在原料藥領域的技術突破為全球藥品供應鏈提供了重要支撐,但在后續加工成藥環節仍需進一步發力。
(部分整理自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健康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