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媒體《德干先驅報》發了一篇文章,標題挺抓眼球的:“為何印度鄰國投入中國懷抱,為什么中國在贏得競賽?”
文章里主要聊了為啥印度周邊的國家,像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這些,都愿意跟中國搞合作,而不是跟印度靠得更近。核心原因呢,總結起來就是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這塊兒干得太牛了,而印度在這方面有點跟不上趟兒。
說白了,印度鄰國選中國,主要就是因為中國能給的東西太實在了,尤其是基建這塊兒,干得又快又好。咱挨個兒看看具體原因。
中國在基建上的名聲,那真是全球都認。中國有個“一帶一路”的大計劃,專門幫周邊國家修路、建港、搞鐵路,效果特別明顯。拿緬甸來說,中緬經濟走廊(CMEC)這項目,從云南一直連到印度洋,鐵路、港口一起上馬,直接給當地經濟插上了翅膀。就業機會多了,貨物流通也快了,數據上說,緬甸這幾年因為這些項目經濟增長了不少。
再看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是中國的明星項目。這港口修好后,斯里蘭卡的海上貿易能力蹭蹭往上漲。雖然有些人說這項目讓斯里蘭卡背了債,但實打實的好處是跑不了的,當地經濟確實被盤活了。光這兩例子就夠說明問題了,中國基建給鄰國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便利和發展機會。
反過來看印度,它在鄰國的基建項目就沒這么順暢了。比如尼泊爾的郵政公路,印度掏錢幫著修,但從2004年開始搞,到現在還沒完工。進度慢得要命,質量還不咋地,當地人都抱怨連連。
類似的情況還有斯里蘭卡的桑普爾燃煤電站,計劃得好好的,結果因為環保問題和政策變來變去,拖了十年,最后還取消了。項目沒落地,設備白扔那兒,印度在當地的口碑自然也好不了。
為啥印度老是掉鏈子?官僚作風太重,審批流程一堆,錢到位了項目還卡著,效率低得不行。相比之下,中國的項目推進速度快得像開了掛,鄰國一看這差距,心里自然有數。
中國干基建,執行力是真強。集中決策,資金到位,計劃一出就干,不拖泥帶水。比如緬甸的鐵路項目,設備運到就開干,進度按部就班往前走。而印度的項目呢?光一個尼泊爾的小鐵路,就因為土地糾紛和官司拖了好幾年。效率上的差別,直接決定了誰更靠譜。
中國能把基建玩得這么溜,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背后有技術、有錢,還有政策的硬支撐。咱來拆開看看。
先說技術,中國在高鐵、橋梁、港口這些領域,絕對是世界頂尖。高鐵網絡全國鋪開,技術成熟得不得了,施工效率也高得嚇人。再加上資金,中國政府和企業不差錢,項目一上馬,資金鏈就穩得一批。像“一帶一路”這種大工程,沒錢沒技術根本玩不轉。
中國的“一帶一路”不是隨便喊喊口號,是有詳細規劃的。政府和企業配合得跟一個團隊似的,目標明確,執行到位。比如印尼的雅萬高鐵,土地問題、資金問題都擺在那兒,中國跟當地政府一起解決,項目推進得順風順水。這種戰略眼光和執行力,別的國家學都學不來。
中國在國際上搞基建,已經不是新手了。尤其在非洲,修了那么多路、鐵路、港口,跟當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混熟了。知道人家需要啥,能靈活調整方案。這種經驗積累,直接讓中國在南亞的基建合作也順手得很。
印度眼看著鄰國都往中國那邊靠,自己肯定不甘心。但光著急沒用,得找對路子。咱給點建議,看看印度咋能迎頭趕上。
印度基建老出問題,根兒在自己身上。得先把國內的基建能力提起來,審批流程簡化點,別老讓官僚作風拖后腿。項目規劃也得更靠譜,不能干一半扔那兒。看看中國的高鐵,技術和管理多成熟,印度完全可以學學,引進點先進經驗。
印度有個“鄰國優先”的政策,但執行得不夠給力。跟斯里蘭卡的鐵路重建項目算是個好例子,2015年完工的北部鐵路,確實幫了當地一把。2023年又啟動了新一段鐵路合作,這路子是對的。印度得多干點這種實事兒,別老想著靠嘴說,拉近跟鄰國的關系才靠譜。
印度一個人干不過中國,那就找幫手唄。它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搞了個四方聯盟,就是想在國際上多點籌碼。印度外長蘇杰生2025年在布魯塞爾論壇上說了,印度得在全球找到自己的位置,跟中國形成新平衡。這想法挺實在,國際合作能給印度加分。
總的來說,中國在基建這塊兒贏了印度鄰國的心,靠的是實打實的成績。修路建港,效率高、效果好,誰不喜歡?印度呢,短板太明顯,項目拖拖拉拉,鄰國不信任也在情理之中。想翻身,印度得從自己下手,把基建能力提上來,跟鄰國多干點實事,再加上國際上的助力,沒準兒還能扳回一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