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群人,他們嘗試著以自己的思想影響時代的發展,甚至嘗試與儒家一決高下。他們從儒家畢業,隨后達到了與儒家平分秋色的地步。但奇怪的是,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延續千年,而他們卻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再無音訊。消失得如此徹底,對于他們的追溯,即使司馬遷都表示無能為力,他們就是墨家。
墨家在戰國時期地位出眾,甚至與儒家齊頭并肩成為顯學,墨家創始人墨子,早年拜學于儒家,但儒家是文科,而墨子是典型理科生,專業不對口讓他感覺處境尷尬。終于在戰國時期決定獨立,更尷尬的是墨家走向了儒家的對立面。儒家倡導對傳統制度的繼承,而墨子卻堅定追求新的社會秩序。儒家是養尊處優的"士大夫",而墨家是胼手胝足的苦行僧。儒家看重仁義禮智信道德層面的升華,而墨家崇尚勞動,甚至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儒家講究仁者愛人的"仁愛",而墨家講究平等的"兼愛"。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出于爭霸的需要,急劇擴充實力,從而產生了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需求與供應不平衡使得社會階層被打通,"士"階層急劇擴大。墨家就是社會階層變動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往往是小手工業者,有著自己的家業與可預期的上升道路。"非攻"的基礎條件,就來自于他們的手工技能。墨家思想相對超前,他們追求的“平等”甚至讓當時的諸侯王排斥。但是通過墨子的不斷努力,墨子竟然真的將其思想宣傳出去,并且讓追隨者實踐。
對于墨子,我們最熟悉的便是“止楚攻宋”,墨子聽說公輸般為楚國制造"云梯"而力薦楚惠王。墨子前往楚國全程步行近十日,墨子竟一往無前。前往楚國的同時,墨子還派弟子前往宋國幫助守城,身體力行遠非儒家可比。墨子能夠媲美儒家,身體力行起到重要作用,只要有利于萬民,即使"粉身碎骨"在所不辭。墨家盛極一時,學說被追捧程度不亞于儒家,但是奇怪的一幕發生了,秦國統一六國后,墨家絕跡了!
這樣的結果不禁讓人感到驚詫,曾經與儒家比肩的"顯學",最后竟然連繼承人都難以考證,更何況繼承一脈相傳的學說思想。對于墨子,司馬遷能夠做到的只有以24個字作為祭奠:"這群人屬于墨家,是有組織、有紀律的社會團體,創始人墨子"。
從墨家"家規"來看,墨家幾乎稱得上苛刻。墨子講究節儉刻苦的生活。在其他學派駕車周游列國布道講學時,他仍是堅持步行游走在諸侯之間。墨子的自律讓常人難以做到,"衣如囚、食如乞"般的自律有多少人能堅持呢?對于堅定信念,墨子曾表態"重金"作為吸引可以使人赴湯蹈火,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并沒有那么嚴重,"重金"之下也會有勇夫。但現實的問題是,他并沒有給人鼓足勇氣的"重金"。雖然說墨子將自己的思想傳播開來,甚至得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常人難以做到墨子的自律,繼承人方面就出現了問題,隨著理想主義的光芒散去,墨家后繼無人。
對于儒家,我們耳熟能詳的除了孔子,還有孟子、荀子、朱子等等,可謂門生遍地,但墨家的崛起完全僅靠墨子一人,在墨子之后,并無第二人能有墨子般堅定地扛起整個墨家。在墨子思想的影響下,門生可以遠赴千里幫助守城,踐行"非攻"的理念,但是墨子辭世之后呢?況且在墨子"非攻"的思想下不可能形成大一統局面,墨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群體,而中央集權的制度下決不允許如此群體存在,這一點除了秦始皇,歷朝歷代對墨家都有所防范。
墨家思想太過超前,在封建時期很多思想難以被接受,自然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事實上,墨家講究從實際出發,這從一方面去楚國勸誡,另一方面使門生直奔宋國我們就能看出,墨家是言行一致的學派。墨家講究艱苦樸素的苦行僧生活,不僅鍛煉人的意志,更去除了一些功利主義的觀念?!鞍偌覡庿Q”的現象從秦國之后再未發生,墨家被雪藏千年,直到明清時期才被再次提起。
墨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消失如此徹底讓人惋惜,但不可否認的是,墨家的沉寂也與自身制度與理念有關。墨子及門生的所作所為從實際出發,在千年前便為后人做出榜樣。事實也是如此,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對生活的關注不可或缺,自古埋頭骨干、舍身求法的人都不會被遺忘,而墨家亦是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