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史書三國志對呂蒙的系統評價:
《三國志 呂蒙傳》: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
呂蒙勇猛又有謀略,善于判斷識別軍機,依靠計謀招降郝普、擒獲關羽是他最妙的計謀。呂蒙年輕時雖輕率武斷,胡亂殺人,但最終能克制自己,有國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名武將呢?
陳壽甚至稱贊呂蒙是國士,陳壽可沒有因為呂蒙偷襲過他所效忠的政權,而對呂蒙有所不滿,或者說惡意評價,這個評價甚至充滿了贊美之意。
史書上對呂蒙的評價大多是正面的,因為呂蒙偷襲荊州的謀略在軍事史上來說是很漂亮的,上兵伐謀,呂蒙偷襲荊州的整個過程沒有流血沖突,全是用謀略平定的。
先來看一看呂蒙是如何成功偷襲荊州的?主要為分四步走:
第一步:裝病騙關羽。
呂蒙裝病騙關羽
襄樊之戰期間,關羽并沒有因為戰爭而將全部兵力調往襄樊,相反留下了部分軍隊以防備東吳的偷襲,這成為呂蒙偷襲荊州最大的問題所在。
《三國志 呂蒙傳》: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呂蒙向孫權上書:
關羽討伐樊城而留下很多守衛部隊,一定是擔心我攻打他的后方。我經常生病,請分派一部分軍隊以我治病為名返回建業。關羽得知這一消息后,一定撤走留守后方的部隊,全部趕赴襄陽。那時我們大軍從水路日夜兼行逆流而上,襲擊蜀軍空虛地區,則南郡就能奪取,而關羽也就可以擒獲。
孫權聽從了呂蒙的建議,配合呂蒙一起欺騙關羽,呂蒙則假裝生病,孫權公開發布詔書召回呂蒙,兩人暗中商議偷襲計劃,關羽果然相信了,逐漸撤走了南郡的留守部隊前往樊城作戰。
關羽中計了,呂蒙就開始實行第二步計劃,也就是著名的白衣渡江。
第二步:白衣渡江。
為什么叫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
因為當時的商人都是穿白色衣服的,商人在兩漢地位較低,而且古代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兩軍交戰,不影響雙方的商業往來,商人依然可以做生意。
但為了顯示商人的身份,商人一般身穿白衣,這樣很明顯。
呂蒙打破了這個傳統,讓士兵假扮成商人,穿著白衣渡江,關羽設在長江邊上的崗哨看到身穿白衣的東吳士兵,也沒有起疑心,就這樣東吳軍隊悄悄渡過長江,襲擊了關羽的崗哨,然后讓主力軍隊渡過長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衣渡江,從道德上來說,白衣渡江沒有問題,歷史上爾虞我詐的計謀很多,打破傳統又何止呂蒙一人?兩軍交戰還有斬殺使者的呢,白衣渡江并不會受到道德譴責。
第三步:勸降士仁與糜芳。
呂蒙渡江后,第一步就是率軍包圍公安城,這里是劉備在荊州的治所,以劉備的名字來命名的,左公安營扎寨,簡稱公安,直到今天還是叫這個名字。
呂蒙沒有強攻公安,而是派虞翻寫信給公安守將士仁,這個士仁是劉備的同鄉,跟隨劉備幾十年,他為什么不戰而降?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東吳軍隊是突然出現的,蜀漢軍毫無防備,這個最可怕,這說明關羽設在長江的所有崗哨都被解決了,連峰火臺都沒來不及點,這在虞翻勸降士仁的信中已經說明了。
呂蒙不戰而屈人之兵
二是守軍兵力空虛,根本無力交戰,本來蜀漢軍兵力就不足,原來還有點人防備東吳,現在軍隊都被關羽調走了,如何守城?發動百姓守城根本來不及,士仁毫無準備。
士仁只有兩個結果:要么降,要么死。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呢?士仁選擇投降并不奇怪,哪怕他跟隨劉備幾十年,在生命面前,該降還得降。
糜芳投降也是類似的原因,一是沒兵可守,城中還有3萬多投降的魏軍,更加危險,二是要么降,要么死,糜芳是商人出身,是劉備背后的金主,他也不想死。
最重要的是糜芳看到了士仁投降,既然士仁都投降了,自己也沒有必要死戰不降,他不想死,只能選擇投降,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就這樣,公安城與江陵城不戰而降,呂蒙不費一兵一卒奪取南郡最重要的兩座城池。
當然了,在東吳偷襲荊州的過程中,并非所有城池都是不戰而降,仍然有死戰不降的人,比如說零陵郡北部都尉習珍,他是史書記載唯一死戰不降的人,最終兵敗自殺。
第四步:攻以為上,攻城為下。
《三國志 呂蒙傳》: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
呂蒙進據江陵城后,將關羽和其他將士的家眷盡數俘獲,并且安撫勸慰,下令吳軍不得侵擾百姓,不能索取任何東西。
呂蒙以謀略見長
為了嚴肅軍紀,呂蒙來了個殺雞駭猴,呂蒙帳下有一個兵士,是汝南人,拿了百姓家一個斗笠,用來遮蓋鎧甲,鎧甲雖是公家物品,但呂蒙依舊認為他違犯軍令,不能因為同鄉的關系而荒廢法令,于是流著淚殺了這個士兵。
呂蒙這一著很高明,犧牲一個士兵,嚴肅了軍紀,安撫了關羽部將的家屬,使得江陵城做到了路不拾遺,呂蒙每天都派人慰問撫恤老年人,詢問他們缺少的物品,有病之人則提供醫藥,饑寒之人則送去衣物糧食。
關羽得知荊州被偷襲之后,率軍南下救援,在半路上關羽不斷派使者到江陵城打聽消息,呂蒙接待了所有使者,讓他們知道家屬安然無恙,關羽的士卒都無心戀戰,全部逃到江陵城投降呂蒙了,只因為他們的家屬在呂蒙手中。
呂蒙偷襲荊州的整個戰略非常漂亮,一氣呵成,不戰而屈人之兵,呂蒙其實是個善用計謀的將領,以謀略著稱,而不以勇猛著稱。
這就是呂蒙,在軍事上,白衣渡江做得很漂亮,在政治上,呂蒙贏得了民心。
那么誰說呂蒙是小人的?
明朝官員程敏政借北宋文人蘇洵之口說的:
《讀將鑒博議》:善乎蘇洵曰:世多奇呂蒙之功。以予所見,乃小人舞智,不足取也。
蘇洵說得好啊:世人都稱贊呂蒙的功績,但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卑劣之人耍弄權謀的手段,根本不值得效仿。
這是歷史上說呂蒙是小人唯一的記載了,蘇洵有沒有說過不得而知,明朝的程敏政認為蘇洵說過了這話,不管是程敏政還是蘇洵,都是以道德作為標準來評價呂蒙的,以漢作為正統來說的,說偷襲荊州是呂蒙耍弄權謀的手段,這么說未免有些過。
說呂蒙是小人的是明朝人
此外,明朝文學家李贄也曾經評價過呂蒙和陸遜,是這么說的:
呂蒙、陸遜妖魔耳!縱然奸計得行,亦一時勝負,何足夸戰?汝不見蒙與遜與當年草木同朽腐矣!
呂蒙、陸遜不過是妖魔罷了!即便他們的奸詐計謀得逞,也不過是一時的勝負,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你們難道沒看到,呂蒙和陸遜早已和當年的草木一樣腐朽消亡了嗎?
李贄和程敏政一樣,都是以蜀漢為正統而評論的,總體來說,呂蒙在歷史上的評價是正面居多,負面居少。
相對于呂蒙,劉備的評價幾乎是一面倒的正面評價。
《三國志 先主傳》: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意志堅定,寬厚仁德,知人善任,禮待下人,有漢高祖劉邦的風范,還有英雄的氣量。
劉備是英雄無可厚非,說他仁義也是史書說的。
《三國志 先主傳》:其得人心如此。
劉備得人心,大多是這樣的事情,指的是刺客見劉備仁義,禮賢下士,不忍下手,告知劉備后離開。
劉備從襄樊南下時,當地百姓十余萬主動跟隨,這就是仁義,在古代的仁義的官員走到哪里都有人跟隨。
劉備背刺劉璋,并不影響他的仁義
劉備背刺劉璋這是政治,政治上不存在道德負罪感,劉備的仁義是對待百姓的,不是對劉璋仁義的,劉璋雖然也有仁義之名,但跟劉備不一樣,劉璋不懂用人,守不住益州,益州部分人希望有個有能力的人來治理益州,劉備與劉璋開戰后,劉璋手下的將領成批投降劉備,這就是大勢所趨。
總體來說,雖然有人稱呂蒙是小人,但歷史上的呂蒙并不算小人,雖然我很喜歡關羽,但不認為呂蒙是小人。
而劉備以仁義著稱則是公認的,不在于他是否背刺劉璋,不要把政治與道德混為一談,仁義的人難道不能攻城略地了嗎?所以這并不影響劉備的仁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