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吃螃蟹的季節,平時若是說到吃螃蟹,要么就是遼寧、山東等地的海蟹,要么呢,就是江蘇、湖北、安徽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蟹,不過現在一批來自于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螃蟹,就被賣到了南京。并且這來自新疆的螃蟹,比起江蘇螃蟹更是提前了10天上市,在蟹肉的飽滿程度以及口感上,不但與江蘇對比絲毫不差,甚至在甘甜度上還優于江蘇。
本來這則新聞若是在往年,或許不至于關注度如此之高。但日本的一系列排放核污染水的騷操作,讓人們還人心惶惶,擔心能不能今后繼續吃到海鮮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問題似乎有解了:原來新疆還能產海鮮。但是習慣了江浙滬包郵的華東地區人們,也漸漸意識到一個問題,這下似乎自己成為了新疆海鮮眼中的“偏遠地區”了。
那新疆的海鮮,來自何處呢?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高山湖泊以及新疆的河流。當然不可否認在一些深山峽谷之中,得益于先天條件,肯定是個不錯的漁場。比如天山南麓的博斯騰湖里,就生長著草魚、鰱魚、鳙魚等32類魚群,還有河蟹、青蝦、河蚌等等。畢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不過在新疆,面積最大的除了沙漠,就是鹽堿地了。新疆的鹽堿地占了全國鹽堿地總面積的4成以上。向鹽堿地要產量,中國農業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中。
但新疆的鹽堿地改造,并不像上世紀華北平原那樣的順利。當年華北平原的鹽堿地改造,主要就是靠挖渠和打井。把地下的咸水抽上來,用淡水灌進去,“抽咸補淡”之后,當地的中、重度鹽堿地已經從原來的67%降至了7%。但這種方式用在新疆的荒漠化、鹽堿化土地上,就太廢水了。
于是新疆摸索出了“改種適地”的方法,也就是用耐鹽堿的農作物,覆蓋鹽堿化土地,讓耐鹽堿的農作物吸收和帶走土壤鹽分,為土地實現“脫鹽”。比如種植菊苣、飼用燕麥、高丹草等等。甚至適合鹽堿地種植的海水稻“中科甜438”、“中科甜968”,在這里也派上了用場。
但一些低洼地帶的高鹽堿度的鹽堿化土地,依舊是難啃的骨頭。這樣新的方式就應運而生了:以漁改堿。也就是上面種稻子,下面養魚養蝦養蟹。先向低洼處引水,稀釋鹽堿度之后,用牛糞鋪底,再利用水體與鹽堿地的離子互換的物理特性,加以投入EM菌和乳酸菌,培育水體浮游生物,幾方面相結合,水體內就有了很好的菌類和藻類生存,不僅能夠滿足海水稻的生長需求,還能養魚養蝦,甚至養鴨子呢。
最新的實驗,發生在新疆東部的紅旗農場。這里的鹽堿地鹽堿度高達8以上,如果只看鹽堿度,和海水成分很相似。于是人們就腦洞大開,如果把這里費時費力地改造成耕地,那么何不把這里改造成一片“人造海”呢?
當地科研人員就按照海水的礦物質來向這里的鹽堿地里加水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把鹽堿地改造成鹽堿水,進而又把鹽堿水造成了“人造海水”。利用這片人造海水,羅非魚、石斑魚、南美白對蝦、鮑魚、龍蝦等海鮮,在新疆找到了新家。新疆海鮮不但肉質軟糯,還兼具Q彈的特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