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黃河故道,晨霧裹挾著泥土的咸腥氣在田壟間游走。7月3日,記者在包頭土右旗將軍堯鎮杜家堯村南的中重度鹽堿地上看到,起壟覆膜一體機正在高效作業。經農技專家精心篩選的抗鹽堿葵花種子,被精準播入高高隆起的壟上,覆上薄土,靜待破土發芽。曾經白茫茫的鹽堿荒地,如今正蝶變為生機盎然的沃土良田。
包頭市地處黃河“幾字彎”頂部的河套土默川平原,黃河流經220公里。沿黃耕地長期依賴引黃灌溉,但因排水不暢、蒸發量大,極易形成鹽堿化。據統計,包頭市鹽堿耕地面積達117.41萬畝,其中94.5%集中在土右旗。
今年以來,包頭市創新思路,緊抓國家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的契機,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根治黃灌區大水漫灌的關鍵舉措,探索實踐“降鹽壓鹽、改良結構、培肥土壤、適土種植”的系統技術路徑,有效遏制鹽堿化趨勢,當地鹽堿地作物產量顯著提升15%-30%,畝均增收最高可達1200元。
“去年我在20畝鹽堿地搞改良試驗,玉米畝產就達到了2000斤!”嘗到甜頭的種植大戶賈大軍信心倍增,今年一口氣流轉了近萬畝鹽堿地,規模種植葵花、玉米等耐鹽堿作物。他還投資15萬多元購置了3臺起壟覆膜一體機,進一步提升種植精準度。“玉米播了6000多畝,看這長勢和出苗率,畝產2000斤很穩當。葵花播了3000多畝,全部采用起壟覆膜技術,預計畝產能達400到500斤。”他對豐收充滿期待。
賈大軍們的豐收信心,源于包頭市因地制宜打出的一套鹽堿地治理“組合拳”: 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為土地“舒筋活絡”,平整土壤,完善排灌網絡,改黃灌區大水漫灌為水肥一體化滴灌,實現高效節水灌溉與營養精準輸送,節水的同時有效減少因灌溉引入土壤的鹽分;實施深松深耕,開溝、起壟等躲鹽避鹽措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等農藝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輕土壤板結;施用化學改良劑,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減輕土壤鹽堿離子危害。此外,還要適土種植,看田選種,讓農民增產有“方”。
包頭市農牧局耕保科科長張陽介紹說,通過適生作物選擇,鹽堿地上的保苗率已從過去的20%-70%大幅提升至80%以上。包頭市農牧科學研究院耕地與保護中心主任王志勇更是提供了有力數據進行佐證:“近年來,包頭市已改良鹽堿地約30萬畝,主要集中在土右旗。土壤鹽分呈現持續下降趨勢,降幅約0.02~0.05克/千克。改良前,部分鹽堿地PH值高達10以上,改良后可降至8.5甚至8.0以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戶加入了這場“綠色革命”。將軍堯鎮杜家堯村支部副書記于永祥表示:“村里已流轉土地近3000畝。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增收。我們也在邊干邊學,為將來村民自己嘗試種植打基礎。”采訪中記者也發現,當地依托黃河故道的資源稟賦,逐漸從“鹽堿荒灘”向“現代農業示范區”轉型,這既是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縮影,也是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典范。通過工程治水、科技改土、產業融合,這片曾飽受自然考驗的土地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遠處黃河的濤聲陣陣傳來,河堤上新綠的莊稼在鹽堿地上扎下了根,一如這些新時代農人用科技犁開的希望。(記者 蔡冬梅 通訊員 張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