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嘉誠家族出售港口一事掀起驚濤駭浪,官方發聲一錘定音,這下,李嘉誠家族恐怕玩完了。
2025年3月4日深夜,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長江和記實業一紙公告: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其中巴拿馬運河東西入口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赫然在列。交易次日,長和股價暴漲21.86%,資本市場的狂歡與輿論場的憤怒形成刺眼反差。
據統計,這兩個看似普通的商業港口,實則控制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通道,我國21%的遠洋貨輪必經于此。
所以這場交易的復雜性遠超商業范疇,而是檢驗華人資本歷史站位的試金石。
巴拿馬運河可是全球海運的“咽喉要道”,而克里斯托瓦爾港和巴爾博亞港,是運河兩端的“守門人”,地位舉足輕重。
自1997年起,長和旗下企業就擁有了這兩個港口的控制權,還在2021年續簽了25年的特許經營權,有效期至2047年。這么一來,長和就成了巴拿馬最大的港口運營商之一。然而,就是這么兩個“金疙瘩”,李嘉誠家族說賣就賣了。
在商業邏輯層面,即便交易符合資本避險需求,出售港口的操作與李嘉誠2012年拋售內地地產、2022年清倉英國資產的策略一脈相承。
但大量分析指出,這和當前的國際形勢有關。美國特朗普多次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一旦美國通過收購,掌控了巴拿馬運河的運營權,后果對我們不利。他們極有可能借此對我們進行貿易打壓。
這么明顯的利害關系,李嘉誠家族不可能想不到。但他們還是選擇了將港口出售給美國財團,這種行為讓輿論的聲音一邊倒地譴責李嘉誠家族。
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大公報》銳評《莫天真 勿糊涂》警示,在大是大非面前,李嘉誠家族可別犯糊涂。
起初,有人試圖為李嘉誠家族辯解,稱國家對他們的保護不夠到位,所以才被迫出售港口。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仔細想想,當面臨可能的外部壓力時,作為港口的持有者,李嘉誠家族首先應該公開表明反對立場,積極爭取各方支持。
但并沒有這么做深夜悄悄放出擬售港口的消息,這種先斬后奏的行為,讓外界根本來不及介入,他們的真實意圖是什么。這背后,是不是在刻意掩蓋什么呢?難道是害怕有人壞了他們出售港口的 “好事”,又或者是擔心自己充當美國幫兇的行為被曝光?
《大公報》犀利發聲,用詞毫不留情,言外之意很明確,如果李嘉誠家族對這些警告置若罔聞,繼續忽視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那么他們在內地、香港、澳門、臺灣等中國的任何土地上,都將難以立足。
那李嘉誠家族今后該何去何從呢?他們還能向其他國家投資發展嗎?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 這些國家看似選擇眾多,但實際上,李嘉誠家族的行為已經被看穿。
一旦他們前往這些國家投資,很可能不會有好結果。說不定他們剛有投資的意向,這些國家就已經準備好了應對之策,甚至可能給他們來個 “開門招商、關門打狗”。
與李嘉誠家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許多中國企業在面對外部壓力時,展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和不屈的精神。比如華為,在美國的技術封鎖、市場圍剿以及針對個人的瘋狂打擊下,用實際行動捍衛了國家產業的自主尊嚴。還有 TikTok、大疆等,在面對美國的無理封禁時,積極抗爭,努力維護自身權益。這些中國企業,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尊敬的民族企業。
后人對富豪的評價標準已從“商業能力”轉向“國家立場”,資本無國界,但商人有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