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研醫藥 編輯|MAX
來源|藍籌企業評論
中源協和(600645.SH)的資本故事堪稱一部跌宕起伏的“重生史”。當前的主角對股民有著相當程度的吸引力。
圖片來源:官網
中源協和的前世今生可追溯至1993年上市的上海望春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望春花”),其發展歷程經歷了多次重大轉型與股權變更:
紡織主業時期(1993-2000年):望春花最初以平絨制品、燈芯絨等紡織業務為主業,1993年登陸A股,但經營業績平平,2000年前后因連續虧損面臨退市風險。
首次轉型嘗試(2001-2002年):2000年,天津地產商李德福通過華銀投資控股成為望春花實控人,并于2001年注入干細胞資產“協和干細胞基因工程公司”,布局臍帶血存儲業務。然而,因李德福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用于房地產項目,2002年被證監會處罰并退出,望春花短暫剝離干細胞業務。
股權重組與摘帽(2003-2007年):望春花經歷多次重組,包括首都國際投資、安達投資等入主,但均未成功。2007年,李德福通過德源投資再次控股,并于2009年更名為“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摘帽。
聚焦精準醫療(2010年至今):中源協和以干細胞存儲為核心,逐步拓展體外診斷、基因檢測及細胞治療業務。2014年收購北科生物13%股權,布局干細胞治療;2018年資本圈著名的“套現王”龔虹嘉成為實控人后,戰略定位“精準醫療” 推動全產業鏈發展。截至2022年,公司已在全國建立20家細胞庫,運營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并與多家三甲醫院合作開展干細胞臨床研究。
中源協和是如何被龔虹嘉看上的?
龔虹嘉對中源協和的投資始于2017年,其核心邏輯圍繞技術壁壘、牌照稀缺性及精準醫療賽道的長周期潛力展開,具體路徑如下:
早期布局與股權滲透(2017-2018年):龔虹嘉通過其控制的嘉道成功投資上海傲源醫療(中源協和子公司),以12億元獲得80%股權,成為中源協和第二大股東。這一交易通過發行股份完成,既保留了原股東利益,也為后續控股奠定基礎。
表決權委托與控股(2021年):2021年12月,中源協和原控股股東德源投資將6.99%股權的表決權委托給嘉道成功,疊加一致行動人銀宏春暉的持股,嘉道成功最終以17.83%的表決權成為控股股東,龔虹嘉夫婦成為實控人。
投資動機:技術壁壘與行業前景:干細胞牌照稀缺性:中源協和擁有國內僅有的7張臍帶血庫牌照之一,運營天津市臍帶血庫超20年,技術積累深厚。
公司從存儲延伸至檢測、治療領域,2024年自主研發的VUM02干細胞注射液獲臨床試驗批準,強化技術壁壘。政策方面,國家將細胞治療納入“十三五”規劃,并出臺多項監管政策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為中源協和提供長期增長空間。
戰略協同與長期主義:龔虹嘉在減持海康威視套現超300億元后,將重心轉向生命科學領域,中源協和成為其布局精準醫療的核心載體。他看重中源協和“細胞治療+AI”雙輪驅動戰略,并遵循“反主流、重技術、長周期”的投資風格,愿意為顛覆性創新提供支持。
龔虹嘉其人
龔虹嘉,1965年出生,中國國籍,同時擁有中國香港居民身份,本科學歷。他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畢業。龔虹嘉是一位著名的科技企業家和天使投資人,曾創立并投資了多家知名企業,包括德生公司、海康威視、握奇數據、富瀚微等。
他目前擔任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并曾擔任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此外,他還創辦了深圳嘉道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并擔任嘉道私人資本管理合伙人。
龔虹嘉在投資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被譽為“A股套現王”、“中國最牛天使投資人”、“安防教父”等。他的投資風格獨特,注重投資理念和人才的“土”特質。他通過天使投資和LP(有限合伙人)身份,成功投資了多家知名企業和基金。
龔虹嘉的財富與榮譽顯著,多次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和胡潤富豪榜。他與妻子陳春梅共同持有中源協和25.54%的股份。
龔虹嘉在海康威視的角色及貢獻
龔虹嘉在海康威視的角色及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龔虹嘉是海康威視的聯合創始人之一,與陳宗年和胡揚忠共同創立了這家公司。他在公司成立初期投入了245萬元人民幣,占股49%。盡管后來通過多次減持,他目前仍持有海康威視約12.43%的股份,市值超過600億元。
龔虹嘉因投資海康威視而獲得了巨大的回報,其投資回報率超過25000倍,成為創投史上的傳奇案例。他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個人財富的積累,還在于他對海康威視的深遠影響。
龔虹嘉在海康威視的關鍵時期,通過股權激勵方案,提升了核心團隊的激情和穩定性,為公司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在2007年將部分股權轉讓給核心管理和技術團隊,進一步推動了公司的長期發展。
龔虹嘉不僅在海康威視中扮演重要角色,還被稱為“中國最優秀的天使投資人”。他投資了多家知名科技企業,包括富瀚微、聯合光電等,并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超千倍甚至超萬倍的回報。
龔虹嘉的投資活動及商業版圖
龔虹嘉的投資活動和商業版圖涵蓋了多個領域,尤其在科技、醫療健康和環保等新興領域表現突出。
投資活動
海康威視:龔虹嘉在2001年以245萬元投資了海康威視的前身,持股比例為49%。通過減持和分紅,他從這筆投資中獲得了超過200億元的回報,投資回報率超過2萬倍。
富瀚微電子:2004年,龔虹嘉投資了富瀚微電子,該公司專注于高性能模擬集成電路芯片,龔虹嘉是其天使投資人之一,這筆投資回報超過100倍。
泛生子:龔虹嘉是泛生子的天使投資人之一,該公司專注于腫瘤基因檢測,龔虹嘉通過富策集團間接持股,這筆投資回報超過百倍。
芯原股份:2020年,龔虹嘉通過富策集團間接持股芯原股份,該公司專注于芯片設計,龔虹嘉仍是其第二大股東。
中源協和:龔虹嘉通過嘉道谷投資入主中源協和,該公司主要從事干細胞存儲和應用,龔虹嘉擔任董事長,并在公司并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他投資:龔虹嘉還投資了聯合光電、清科創業、傲林科技等多家企業,并通過嘉道谷投資和嘉豪投資成為近30家一線機構的LP。
管理與運營:龔虹嘉不僅直接投資企業,還通過嘉道谷投資和嘉豪投資等平臺管理多家基金,成為眾多機構背后的LP。
龔虹嘉的投資理念以“做別人不想做、不敢做、不愿意做的事”為核心,他偏好長期投資和技術創新。他認為,只有通過技術進步才能解決社會問題,從而實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收益。
龔虹嘉尤其關注那些不被市場看好的冷門領域,他自稱“別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事,才可以做”。他的這種以“冷門”項目和“平凡”管理人為特點的風格使他在投資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引發了外界對其投資決策的爭議。
與龔虹嘉相關的爭議事件和媒體報道:
信息披露違法違規:龔虹嘉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這一事件涉及海康威視核心經營層設計實施的股權激勵方案,以及富瀚微和中源協和的相關公告問題。證監會的調查主要針對龔虹嘉個人,而非公司整體。
投資爭議:龔虹嘉的投資行為多次受到質疑。中國經濟網曾多次質疑其投資行為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特別是通過供應商公司間接撈金的行為。例如,富瀚微和聯合光電的上市與海康威視關系密切,而這兩家公司都曾給予龔虹嘉及其關聯公司大筆收入。
減持行為:龔虹嘉在2011年至2018年間進行了多次減持海康威視股票,累計套現金額超過146億元。這些減持行為雖然均符合合規要求,但市場對其減持動機和合規性仍有質疑。
媒體評價:龔虹嘉被稱為“中國孫正義”,其投資行為被廣泛報道和討論。他的成功投資案例包括海康威視、富瀚微等,但同時也因信息披露問題和投資爭議而備受關注。
綜上所述,龔虹嘉的爭議事件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投資行為的合規性及動機、以及其獨特的投資風格和理念上。
1
中源協和近五年的財務狀況及隱憂
營收與凈利潤波動增長
2020年:營收13.19億元,同比下降4.9%;歸母凈利潤虧損1.27億元,同比-335.24%,主要因商譽減值及業務收縮。
2021年:營收15.35億元,同比增長16.41%,歸母凈利潤1.5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主要得益于收入增長及減值損失減少。
2022年:營收15.55億元,同比增長1.27%,歸母凈利潤1.13億元,同比下降27.26%,扣非凈利潤1.04億元同比增長88.99%,顯示核心業務盈利能力增強但整體增速放緩。
2023年:營收15.90億元,同比增長2.24%,歸母凈利潤1.06億元,同比下降5.78%。
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12.06億元,同比增長0.29%,歸母凈利潤1.34億元,同比增長0.76%,增速進一步趨緩,但毛利率提升至69.82%,凈利率達10.99%。
睿研制圖(數據來源:Wind)
盈利能力穩定性
毛利率:2020年66.53%,2024年前三季度提升至69.82%,顯示成本控制能力增強。
凈利率:2021年10.23%,2024年前三季度增至10.99%,但ROIC(1.82%)仍偏低,資本回報率有限。
現金流:2024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9863.57萬元,同比下降12.66%,但整體保持健康;應收賬款周轉率下降至35次(2023年)。
中源協和近年利潤收入增長幅度一直落后利潤增幅,暴露產品拓展方面的短板。直到2024年三季度,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降,分別下滑0.17%和 2.71%。增長乏力與行業環境密切相關,新生兒出生率下降導致臍帶血存儲業務增長承壓,而成人存儲業務尚未形成規模。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從2020年的42次降至2023年的35次,2024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同比下滑12.66%,顯示回款風險加劇。與此同時,機構調研次數銳減至零。
中源協和的核心產品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
細胞治療藥物
VUM02注射液:人臍帶源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適應癥涵蓋特發性肺纖維化、慢加急性肝衰竭、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7種疾病,并新增活動期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適應癥。
CNCT19注射液:參股公司合源生物研發的CAR-T藥物,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侵襲性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023年獲批上市并進入醫保談判。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參股公司北京三有利研發,用于治療慢性牙周炎,處于Ⅱ期臨床試驗階段。
細胞存儲服務
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運營天津市臍帶血庫(國內7家持牌機構之一),提供新生兒臍帶血存儲服務,覆蓋全國20家細胞庫。
成人細胞存儲:包括免疫細胞、脂肪干細胞、牙髓干細胞等,滿足再生醫學需求。
體外診斷(IVD)產品
檢測試劑與器械:覆蓋生化診斷、病理診斷、分子診斷等領域,2024年上半年收入占比57.61%,核心產品包括單克隆抗體、POCT設備及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機Ultra30N。
科研試劑:提供基因蛋白、抗體等科研原料,支持精準醫療研發。
中源協和通過“細胞存儲+精準診斷+細胞治療”全產業鏈布局,核心產品兼具技術壁壘與臨床價值,尤其在干細胞藥物和臍帶血存儲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2
技術壁壘與商業化落地的悖論
中源協和以“技術驅動”自居,但其核心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卻屢遭質疑:
1.全資子公司武漢光谷中源研發的VUM02注射液雖進入8項適應癥臨床試驗,但其中“重型/危重型新冠感染”適應癥的備案信息未在CDE官網顯示,引發合規性質疑。此外,該藥物針對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潰瘍性結腸炎等適應癥市場競爭激烈,國內已有年銷售額近18億元的傳統藥物(如美沙拉嗪),且國際競品研發進度領先。
另一CAR-T藥物CNCT19(源瑞達)雖于2023年獲批上市,但定價99.9萬元/針,面臨醫保談判“50萬不談,30萬不進”的規則限制,短期內難以放量。
2. IVD業務:依賴單一產品與行業紅海競爭
檢測試劑貢獻57.61%的營收,但該業務同質化嚴重,且面臨邁瑞醫療、新產業等巨頭的擠壓。2024年推出的Ultra30N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機雖技術先進,但需直面羅氏、雅培等國際廠商的競爭。
3.細胞存儲:政策紅利消退與需求萎縮
作為國內7張臍帶血庫牌照持有者之一,中源協和運營的天津市臍帶血庫雖占據先發優勢,但新生兒出生率下降導致存儲量增速放緩。公司試圖拓展成人免疫細胞存儲,但尚未形成規模化收入。
3
資本運作與戰略搖擺的代價
龔虹嘉的入主曾被視為中源協和的“轉折點”。通過“股權+表決權委托”組合拳,龔虹嘉夫婦于2021年成為實控人,并推動“精準醫療”戰略。然而,資本運作背后暴露出公司戰略的不連貫性:
研發投入與產出不匹配:2022年研發費用1.59億元(占營收10.21%),但核心產品VUM02的臨床試驗推進緩慢,部分適應癥存在被撤銷風險。
并購后遺癥頻發:早年收購的北科生物、天津合源等企業未能實現預期收益,反而因商譽減值拖累業績。
此外,公司頻繁更名(如從“望春花”到“中源協和”)及業務板塊調整,消耗了市場信任度,投資者對其戰略定力產生質疑。
4
政策風險與行業環境的雙重夾擊
精準醫療雖被納入國家戰略,但監管趨嚴與支付端困境仍是中源協和最需要克服的困難。其中:細胞治療監管收緊:2024年國家藥監局發布《細胞治療產品生產質量管理指南》,要求企業強化全流程監管,研發成本進一步攀升。
醫保控費壓力:CAR-T藥物、干細胞治療等高價項目難以納入醫保,依賴自費市場的模式可持續性存疑。
與此同時,行業競爭加劇:藥明巨諾、傳奇生物等企業加速布局CAR-T賽道,而基因檢測領域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巨頭擠壓中源協和的IVD市場份額。
對策方面,中源協和提出“細胞治療+AI”雙輪驅動戰略,計劃與京東健康合作探索智慧醫療。然而,其AI技術整合尚處探索階段,短期內難見成效。此外,公司計劃拓展的“細胞治療+旅游”等跨界業務,被質疑為“概念炒作”。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睿藍財訊出品
文章僅供參考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來源:藍籌企業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