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日本財務省公布的統計顯示,去年日本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為29.26萬億日元,比上一年增長了6.67萬日元,漲幅29.5%。
之所以能漲這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日本的海外投資在去年又大規模賺錢了。2024年,日本的海外投資收益達到了40.21萬日元,增長了11.3%,這說明日本的各項海外投資依舊在瘋狂賺錢。
而這樣的情況,又跟人們經常說的“日本人在海外又新造了一個日本的說法基本相符”。日本在海外的投資中賺錢的項目有哪些?日本的海外投資為什么能做到持續且長期盈利呢?
去年賺錢是由于日元貶值
日本的海外投資去年大規模盈利,跟日元大幅貶值有直接關系。相比2023年,日元對比美元貶值了7.7%,匯率的下降有利于日本的整體出口。
因為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相對而言更便宜了,對于消費者來說,在同類的產品中,日本商品的綜合性價比也就提升了。
海外銷量走高就會帶動出口的增長,最終又帶動了整體收益的增加。至于今年能不能像去年那樣再多賺,現在出現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因為特朗普來了,而且對日本輸入美國的鋼鋁產品增加了25%的關稅,在貿易戰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下,日本海外貿易也會受到波及。
也就是說,即使美國對日本的某些產品不征收關稅,但是由于外貿出口是一個整體性的運行方式,其他的出口隨著貿易戰的加劇和延長,也會產生太多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雖然貿易戰加劇了不穩定性,但在短時間內并不會影響日本目前持有的對外凈資產。這一規模在2022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3萬億日元,數量龐大,連續30多年一直排在世界第一位。
換句話說,日本通過海外投資持有的海外凈資產規模,和其他的對外投資大國比起來,數量相當可觀。
日本究竟在海外投資了哪些項目,使得他們能夠賺這么多錢呢?
傳統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項目
日本企業最早出海對外投資的項目是制造業。比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大街上逐漸多了日系車,到了本世紀頭十幾年,我國的日系車幾乎占據了半邊天。
海外投資汽車制造產業,這就是日本在海外制造業投資的一個縮影。到了2008年以后,日本的非制造業投資項目在海外逐漸超過了制造業的投資。
2022年,日本在海外的非制造業投資占比已經達到了68.1%,制造業的規模為31.9%。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日本海外投資的賺錢項目,幾十年的時間里正在發生悄然變化。
具體來看,日本在海外的制造業投資主要集中在運輸設備、食品、化工產品、制藥、有色金屬、通用機械設備、電氣機械等領域。
這其中,投資收益最多的前5個行業分別是,半導體、汽車、技術硬件和存儲、航天航空、電子。
而在非制造業領域的投資中,最賺錢的項目是金融和保險。從世界范圍來看,其他發達國家的海外投資在演化到一定程度后,也都是通過金融項目來賺錢的。
日本的海外金融和保險投資每年的占比都在10%以上,所以投資占比的漲幅很快,并且有持續性。
綜合來看,從2008年到2022年,日本海外投資營收增長最快的幾個行業分別是家居、食品飲料、航空貨運和物流、藥品、半導體。
通過上述數據就能看出來,日本在海外賺錢的項目以及涉及的行業很多,投資廣泛,幾乎涉及到了任何一個行業領域。日本人當初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擴大投資的呢?這就不得不從日本曾經失去的30年說起了。
國內經濟熄火,到國外發展
人們說起日本經濟,總是會提到上世紀90年代末房地產泡沫的破裂,由此導致日本的經濟停滯不前,日本人就像失去了過去的30年。
如果單純看日本國內的經濟不振,你會認為日本過去30年的日子過得并不好。可事實上,日本依舊處在發達國家的行列,整體上的水平并沒有本質上的下降。
為什么會這樣?那就是人們忽略了另一個事實,日本在經濟破滅后,只是國內市場消失了,但日本的資本、技術這些東西都還存在。
時間回到上世紀60年代,伴隨著戰后日本國內經濟的重新恢復和增長,那時候的日本企業就已經在海外布局投資了。
只不過當時的日本國內經濟飛速發展,市場需求很大,對大量的日本企業來說,在自己國家還有大把的發展機會,所以當時出海投資的資本還相對有限。
經過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到了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經濟增長放緩。整體上的市場趨于飽和,國內發展停滯了,投資機會減少了,企業盈利的空間被不斷壓縮。
正是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日本的企業開始出海尋找新的機會。再后來,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日本的經貿發展也從貿易逐步轉變成為了海外投資。
從發展規模上就能看出這一點,1996年到2022年期間,日本的海外投資規模漲了8倍,海外投資規模存量占日本2022年GDP的比重接近50%。
可以想象日本在海外投資規模有多大。舉一個相對直觀的例子,我國在美國的投資,截止到2022年,投資存量是791.7億美元。
而日本在美國的投資存量,截止到2023年,規模高達8000億美元,整整是我國的十幾倍。今年2月份,石破茂去華盛頓見了特朗普,表示日本接下來要將對美投資提升到1萬億美元以上。
單是對美投資的占比就這么大,再加上其他國家的投資,日本的企業在海外怎么可能不賺錢呢?
總結來看,在海外的布局早,以海外投資為主要發展動力,造就了日本現在投資回報率高的局面。
除了經濟因素外,日本在海外投資還有別的原因。
國土狹小,只能走海外發展路線
日本是一個狹小的島國,不管是資源還是市場,都不足以支撐起獨立且可持續的發展。在歷史上的封建社會時期,主要發展農業,還能勉強實現自給自足。
但是進入近代社會以后,尤其是從19世紀開始,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改革,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到了現在的資本以及工業社會。
企業生產出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就會帶動社會整體商品和資本流通量的加大。但是日本的市場規模有限,所有產品很快就會趨于飽和。還有一個原因,日本缺少各種各樣的原材料。
正是在各方都受到局限的情況下,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就開始嘗試侵略以及海外殖民。這不是日本的首創,西方列強此前已經在這么做了。
日本對準的目標是中國,不但想要吞下中國的全部市場,甚至還想把中國完全變成他的殖民地。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嘗試,日本一敗涂地。
原來的道路走不通,所以在戰敗以后,日本重新發展經濟,緊接著就開啟了海外投資模式,不管是海外侵略、殖民,還是海外投資,本質上都是走出去的發展思路。
日本此前即便沒有經歷經濟停滯,在國內市場趨于飽和后,企業照樣得走出去尋找生路。這樣的發展思路所有的島國都具備。
位于亞歐大陸另一端的英國,也是類似于日本這樣的情況。哪怕到了今天,英國的海外投資存量也位居世界前三,排在我國之后。
相比于我國和美國等一眾海外投資大國,日本讓其他國家羨慕的是,其超強的盈利能力,別的投資大國幾乎都沒有辦到。
日本海外賺錢的核心優勢
日本海外投資主要依靠價格、產品和模式三大優勢來逐步占領市場,而且從時間跨度上來看,還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日本海外投資就已經在發揮這些優勢了。
日本企業的價格優勢,突出體現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的海外投資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紡織企業的海外投資。
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過,20世紀初期,列強的各類產品在中國市場傾銷,其中最主要的產品就是紡織品,大量的日本投資企業,在那個年代于我國的上海投資設廠。
價格優勢是早期的情況,20世紀中后期以后,日本海外投資的優勢依靠的是產品和模式,產品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汽車、機械、家電。
關于這一點,中國人同樣感觸頗深。日系車曾經占據中國汽車市場半邊天,日本的家電更是在一個時期內走進了中國千家萬戶。
最后一個是運營模式優勢,這類企業主要集中在零售業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優衣庫,在我國的各大城市也能看到其身影。
從整體上來看,日本海外投資時間跨度很長,然后利用上述優勢不斷拓展市場,打造品牌影響力,由此就形成了持續賺錢的良性循環局面。
結語
日本從海外投資中發財,這對我國未來的海外投資有借鑒意義。我國現在的海外投資規模雖然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圍繞盈利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下一步,我國的海外投資不單單要重視規模,還要重視后續的效益,尤其是產品品牌的持續影響力。只有讓別的國家的市場記住你的產品以及運營模式,才能做到持續賺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