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姜天涯
上海市民的搬家故事,已經(jīng)到了第四期。 這一期,我們把“你在上海搬過幾次家?”這個問題拋給了路人。 有人從未搬過,有人搬得多到記不清次數(shù)。
G僧東
80 后小錢,網(wǎng)名“ G 僧東”,他曾在系列視頻《上海各區(qū)擬人》中 貢獻 了“反黃復(fù)盧”等互聯(lián)網(wǎng)熱梗。
但其實他直到十一二歲,才搬到了盧灣區(qū)。
“我是從閘北搬到盧灣的,兩個區(qū)反正現(xiàn)在都沒了?!?/strong>
G僧東家在閘北的時候,房子只有三十幾平米,一室戶,住著一家三口。
“不是弄堂,是公房,現(xiàn)在說就是老破小了。是一棟7層樓(的房子),聯(lián)排的那種?!?/p>
2000年,G僧東家買下了盧灣區(qū)三室兩廳的商品房,一百四十多平米。
“我們小時候房子都一樣,沒有商品房。后來有商品房了,家里想要改善住房條件,就買房了?!?/p>
“可能也是(受到)廣告的影響,我記得小時候電視里面經(jīng)常放新樓盤的廣告,有一個廣告模特在小區(qū)里面走來走去,我覺得可能有受這種影響吧?!?/p>
“但是那個時候買(房),真的太劃算了。我還記得,是我跟我媽一起去看房的,那個房子好像5000塊一平吧,現(xiàn)在是不敢想象了?!?/p>
這次搬家讓G僧東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
“印象最深的,就是可以有獨立的房間了,那可能是電視里面才看得到的。”
“以前就一室戶住3個人嘛,然后床還是沙發(fā)(床),啪~拉出來,老嚇人的。以前(很多人家)都是(晚上睡覺)床拉出來的。”
G僧東長大后,也曾短暫搬出過盧灣。
“家里裝修的時候,我就在外面租房,租在武康大樓附近,宋慶齡故居旁邊,是個老房子,在梧桐區(qū)?!?/p>
“本來我是想租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那么(離)家人也近一點,好照顧嘛?!?/p>
“但是我后來一想,我這輩子可能也搬不出盧灣了。要不就租個稍微遠一點的,我就住一個可能這輩子永遠不會住的房子,反正就一年的過渡期嘛?!?/strong>
G僧東在《上海各區(qū)擬人》視頻中
扮演了上海各區(qū)
沒想到,這段梧桐區(qū)的居住經(jīng)歷非常適宜。
“太好了。我現(xiàn)在還想住回去?!?/p>
雖然G僧東需要面對所有老房子都存在的問題——馬桶堵住、下水道出問題,但梧桐區(qū)的小馬路、小商業(yè)型態(tài)、鄰里的緊密感,都讓他很喜歡。
“住在那個地段,(我就)很想下樓,(那里)很好走路?!?/p>
“我在家里看電視看一半,或者吃飯吃一半,我會想要下去逛一圈,或者騎個車。但是住在我們現(xiàn)在的小區(qū),就完全沒有這種欲望,我只想在家里,樓下太無聊了?!?/p>
“我覺得盧灣整個商業(yè)氛圍太濃了?!?/p>
比起商場化的商業(yè)氛圍,他更喜歡街邊的鄰里小店。在梧桐區(qū)居住的一年里,他漸漸和周圍小店里的人都熟悉了起來。
“大家都認識了,就是人跟人的邊界是比較近的。但是現(xiàn)在我們下樓很多商場,日月光,凱德什么的,你不可能跟里面連鎖店的人打交道,對吧?但是(梧桐區(qū))那里街坊鄰里的感覺更好一點?!?/p>
“現(xiàn)在盧灣區(qū)都是高樓大廈、居民住宅,完全沒有感覺,不想逛,不想下樓?!?/p>
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4次搬家的G僧東,覺得這輩子可能搬不出盧灣的理由是:“家里住的房子,有名字的那個房子,都在盧灣呀,那我感覺好像不一定會住到其它地方嘛。”
“但是,我努力地在今年,想把公司再搬到梧桐區(qū),因為我覺得還是那里爽?!?/p>
魯先生
73 歲的魯先生,說自己在上海沒有搬過家。 小時候,他隨父母從山東來到了上海。
“我父母在上海工作,然后單位里給他分的房子,一直住到現(xiàn)在?!?/p>
魯先生住在徐匯區(qū)嘉善路一帶。這套房子有24平米,外加一間亭子間。最多的時候,房子里住過9個人,魯先生父母和7個子女。
“那時小呀,都打地鋪睡。大了么,就有工作了。我們的年代,單位里有福利房的?!?/strong>
魯先生年輕時,單位里也分了房。不過離婚后,魯先生又搬回了嘉善路。再次搬回小時候住過的家,他覺得房子還是那個房子,但和小時候的感覺不一樣了。
“人情味沒有了,現(xiàn)在鄰居也搬掉了,煙火氣一點也沒有,現(xiàn)在出門基本上見不到什么人了?!?/p>
在魯先生心中,他對這套房子印象最深的是70、80年代:“那時候人也多,兄弟姐妹也多?,F(xiàn)在都沒人了,都搬走了。”
徐阿姨
徐阿姨早上在復(fù)興公園,邊散步邊唱越劇。
“我就是結(jié)婚以后搬過一趟家,跟丈夫,搬到了淮海中路。”
搬家之前,徐阿姨住在順昌路?!靶值芙忝?個,(加)爺娘一共是7個人。住的面積很小的,大概只有12個平方。睏覺么,床上,下頭再鋪地鋪睏?!?/p>
“后頭大了么,都成家了,都搬出去了?!?/p>
徐阿姨現(xiàn)在居住的淮海中路,是成家之后搬入的,但她一時想不起來何時搬的家。
“這倒也忘記脫了,總歸有廿多年了?!?/p>
“不對,我小囡6歲辰光搬過來,現(xiàn)在小囡是63歲。
所以,徐阿姨是在60年代末搬到淮海路的?,F(xiàn)在,徐阿姨85歲了。
位于淮海中路的家,有15.5平米,最多的時候住過4口人,徐阿姨和丈夫,以及兩個小囡。
后來房子里變成了2口人,直到1個人。
“我先生是肺氣腫走脫的,伊氣透不過來。所以伊走脫以后,我就每天自家走,自家練肺活量,邊走邊唱?!?/p>
徐阿姨滿意目前的生活,每天走到復(fù)興公園邊走邊唱、鍛煉1個小時、做做關(guān)節(jié)操,一周兩次到老干部活動室跳舞?!拔矣X得現(xiàn)在是很幸福,兩個小囡都很好的。那時候老師工資只有36塊呀,乃末現(xiàn)在退休工資要一萬多了?!?/p>
在淮海中路住了五十多年,徐阿姨也和魯先生有一樣的感受。
“鄰居越來越少了。因為老早人都待在一道,后頭人家都搬場了。阿拉弄堂里,一般年紀輕的,都搬脫了。現(xiàn)在小區(qū)里待著的,都是老的。”
小張
26 歲的小張是崇明人,住在寶山,他在上海經(jīng)歷過 2 次搬家。
“我的童年是在鄉(xiāng)下的宅基地度過的,后來我家經(jīng)歷了拆遷,10歲以后在公房里面了?!?/p>
小張的父母為他在寶山買了房子,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就一個人住在了寶山。
“寶山那邊也有很多崇明人,包括我同一個樓棟,就有2、3戶(崇明人)。”
一個人住了幾年,小張開始感覺有些孤獨。
“前期的話,一個人比較自由一些?!?/p>
“現(xiàn)在感覺,怎么說呢?因為我一兩周回崇明一次,(感覺)有家人陪伴,也挺好的。未來的話,可能會考慮再回崇明發(fā)展,也在找這個機會?!?/p>
小張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從小到大,我都是跟家人一起長大的。一個人的話,可能會略顯孤單一點?!?/strong>
“然后再考慮到爺爺奶奶年紀比較大了,也希望再多陪伴他們一點?!?/p>
小張的家在崇明陳家鎮(zhèn),他比較了在崇明和在市區(qū)的不同。
“崇明的話,跟朋友相聚的機會比較多一點,但物質(zhì)上、交通上,和市區(qū)比起來,可能沒那么方便?!?/p>
“但是崇明2027年應(yīng)該會通地鐵,也更方便一點。市區(qū)的話,各方面都挺方便的,就是朋友家人不太能顧及到。”
楊先生
80 后楊先生出現(xiàn)在安西路上,背著一只“ I love 長寧”的包。
“我不住在長寧區(qū),這個是單位發(fā)的包?!?/p>
“我住在寶山區(qū)。我沒有搬過家?!?/p>
楊先生背著一只包
寫著I Love Changning
他在長寧上班
每天通勤時長1個小時多
楊先生住在寶山的老公房。雖然他沒有搬過家,但是房子里的人出現(xiàn)過變動。“我爸媽搬過家,我父母鄉(xiāng)下有房子?!睏钕壬母改脯F(xiàn)在搬去了崇明。
楊先生對于搬家的態(tài)度是:“搬家比較累吧?,F(xiàn)在房價太貴了,買不起,換不起房子?!?/p>
小孫
小孫徒手拿著一大罐光明鮮奶,出現(xiàn)在愚園路上。
“沒有搬過,我一直在這?!?/p>
“我就住在這邊?!?/p>
搬家的人,各有各的原因,但不搬家的原因是相似的。
“上海的房價還是挺高的。”
“你要搬,它的代價也挺高的。除非租房,我覺得只有租房,才會頻繁搬家?!?/strong>
“代價太大了?!?/p>
“一般結(jié)婚可能會搬。但是結(jié)婚搬,不是整體搬,只是你單獨人搬而已?!?/p>
小秦
中午 12 點, 00 后小秦在長樂路上玩手機,他在等朋友下班。
小秦在上海十幾年,但是搬家次數(shù)太多,多到他已經(jīng)“算不出來了”。
小時候,他在上海上小學(xué),跟父母住在青浦趙巷?!靶r候搬家少,工作了搬家多一點?!?/p>
小秦在工地上班?!拔覀兪翘胤N作業(yè)的,不是干苦力的。00后,像我們細皮嫩肉的,能到工地干搬磚的活兒嘛?”
2018年,小秦開始工作。之所以搬家多,是因為在不同城市工作。
但在上海的時候,他都住在趙巷,租金1000元/月,一室一廳。
“我們00后,主要(考慮)洗澡方便,燒飯燒得比較少,方便就行了?!?/p>
“上班有時候能住工地,就不來回跑了。”
“有時候半個月工地沒活,就在租的房子里住。”
回憶在上海住過的房子,雖然都在趙巷,但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時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
“和父母待在一起嘛,開心的時候,就是那里嘛?!?/p>
“小時候沒想那么多,就是玩嘛,肯定是開心的?,F(xiàn)在不一樣,現(xiàn)在上班有壓力?!?/p>
楊大姐
來自安徽的楊大姐,在南昌路經(jīng)營著 “ 修鞋配鑰匙 ” 店。 下午,她坐在隔壁咖啡店門口曬太陽。
“在上海是伐?就搬一次呀。”
楊大姐是2005年來上海的,二十年里她都是租房子住,唯一一次搬家是從三林搬到閔行。
而她的店也經(jīng)歷過一次搬家,從三林到南昌路。
“我們一個親戚在(南昌路)這邊開店,因為他身體不好了,不做了。不做了,我們那邊的店轉(zhuǎn)讓了,就搬到這邊來了。”
楊大姐位于南昌路的
“修鞋配鑰匙”店
在咖啡店隔壁
店鋪搬到南昌路之后,她的住處也從三林搬到了閔行。搬家理由是有兩個,一個是有親戚在閔行,另外一個是閔行到南昌路的店更近。
每天早上,楊大姐夫妻兩,坐5號線轉(zhuǎn)1號線到南昌路。沒有選擇租住在南昌路附近,是因為貴。
“這邊貴唻,這邊一間房子也要三四千元(租金),燒飯啊、衛(wèi)生間還是合用的。我們那兩室一廳,才三千?!?/p>
在上海待了20年,楊大姐覺得自己退休后可能會回老家。
“在這里做不動了,你還在這里干嘛呢?消費那么高,是吧?”
小沈
小沈正在永康路、嘉善路路口休息刷手機。
他來上海7年了,搬過2次家,搬家原因都是工作。“上班的地方不一樣,才搬的?!?/p>
小沈前年開始做外賣騎手,之前他在廚房上班。因為覺得廚師的工作比較枯燥,于是轉(zhuǎn)行做了外賣騎手?!巴赓u的工作,你天天出去開車,不是很枯燥?!?/p>
最開始在黃浦區(qū)做廚師的時候,他住在公司宿舍。
后來他搬去了松江的單間,1000元一個月房租,有獨立洗浴。
“因為松江離上海市中心還是挺遠的(所以房租便宜)。市中心的話,就比較貴吧。市中心你租房子的話,大概900塊錢才能租一個床位,像集體宿舍那種。”
現(xiàn)在,他和別人合租在瑞金路的老房子里,月租3000元兩個人分攤,沒有獨衛(wèi)。
在上海,平均2年多搬一次家的小沈,覺得搬家還挺簡單。
“我行李不是很多,就是衣服和背包而已。主要就是衣服比較多,衣服要放一個箱子?!?/p>
小馬
26 歲的小馬在愚園路一帶的花店工作,他來自寧夏,在上海 3 、 4 年了。
他已經(jīng)記不清具體搬了幾次家,“最少5次吧”。
小馬現(xiàn)在住在公司的宿舍,之前他住過寶山、楊浦、徐匯、靜安。
“因為你要離工作地方近一點,還要考慮價格的問題?!?/p>
“就這邊長寧區(qū)愚園路附近的,租金都在三千元以上。稍微好一點,可能五六千都有?!?/p>
小馬對房租的預(yù)算在一個月2500元左右,加上吃飯的開銷,一個月最起碼要花4000元。
“4000元一個月,還不算更新手機或者電腦的錢?!?/p>
頻繁搬家使得小馬不再為自己購置很多家當。
“我每次搬家或者較長時間回老家的話,房子退掉,我有很多東西沒辦法處理,就直接扔掉了?!?/p>
“但是你重新回到上海,又要重新購買,又要重新花錢。可是你沒有辦法呀,你如果想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普通人想都不要想呀,對吧?!?/p>
“你前面還要追求一下舒適度或者品質(zhì),后面也沒那么多要求了。這樣扔的時候,你就不會心疼?!?/strong>
來來回回的搬家過程中,不會被扔的是電腦和衣服?!盎旧希渌际强梢匀拥模銢]辦法帶的情況下都可以扔。”
當我們詢問小馬“如何看待眼下的狀態(tài)和未來”時,小馬嘆了口氣。
“不好說呀,真的有點……其實壓力都挺大的。”
“現(xiàn)在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大好,感覺也掙不到什么錢,尤其上海消費太高了,也存不到什么錢?;厝グ?,家里面又著急,因為畢竟歲數(shù)大了嘛,我們老家那邊對結(jié)婚(的想法)跟上海這邊不一樣,所以壓力還是很大?!?/p>
“我現(xiàn)在也是一直在考慮,到底要回去,還是繼續(xù)在上海上班?!?/p>
雖然只有26歲,小馬的生活煩惱不少。
“比如說上一年吧,媽媽生病,你突然……就現(xiàn)在也不是那么敢花錢了吧反正,要為以后做打算吧?!?/p>
上海市民的搬家系列,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
感謝在文章中大方分享自己搬家故事的市民朋友。
一組組搬家故事,也是一個個人生狀態(tài)的寫照。
未來,我們會推出“我是如何學(xué)習(xí)上海話”的系列故事。
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學(xué)習(xí)上海話的故事。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姜天涯/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姚祖鴻/
拍視頻:姚祖鴻/
做圖片:二 黑/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zhuǎn)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nèi)容授權(quá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