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從2月2日去世后,關于她后事的處理,一直備受網友關注,其下葬方式經歷了多次調整,從最初的樹葬計劃到最終確定墓葬,整個過程因家庭意見分歧、法律爭議及輿論壓力而波折不斷,堪稱一個活生生的羅生門:
一、初始計劃:骨灰暫存家中
大S遺體在日本火化后,骨灰由妹妹小S包機運回臺北,并暫時存放在其生前居住的豪宅中。小S稱此舉是因“不舍姐姐”,希望方便家人隨時祭拜。后來鄰居以“晦氣”為由投訴,迫使S家放棄此方案。
二、樹葬方案:遺愿與現實的沖突
小S稱大S生前明確希望以環保樹葬方式回歸自然,不設墓碑、不記名,骨灰磨細后埋于臺北木柵詠愛園或落羽之丘的指定區域。樹葬需將骨灰研磨后裝入可降解紙袋埋入土中,但實際操作中骨灰難以與土壤融合,需兩三年后翻土重新處理,違背大S“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初衷。
除此之外,丈夫具俊曄認為樹葬“冷清且無祭拜場所”,尤其擔憂子女未來無處寄托思念,因而一票否決該方案。
三、塔葬方案:
1. 塔葬提議
環保、費用較低(約12萬人民幣),骨灰存放于靈骨塔塔位,便于親友祭掃。S家曾實地考察塔位,但因私密性差及具俊曄傾向更獨立的空間,最終放棄。
2. 墓地與雕像計劃
具俊曄的堅持:希望購買私人墓地并立雕像,打造專屬紀念空間。某殯儀館曾提出免費提供千萬級墓園,但被拒絕。私人墓地需花費千萬新臺幣,隱蔽性高但維護成本大。
四、最終方案:墓葬
迫于輿論壓力及家庭內部妥協,S家最終選擇墓葬。3月15日,具俊曄手捧骨灰冒雨完成下葬,S媽因“白發人不送黑發人”傳統未下車,汪小菲因法律權限及家庭矛盾缺席。
從2月2日去世,到3月15日下葬,大S的骨灰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變動,S家人表面上很尊重大S,但實際上做法卻隨著大環境不停地改變,一點主見也沒有。不少網友質疑S家“反復無常”,斥其消費逝者、炒作話題。
大S的下葬方式變動,折射出環保理念與傳統祭拜需求的沖突、再婚家庭的權力博弈,以及明星家庭在輿論場中的被動處境。盡管最終以墓葬收場,但這一結果既非完全遵循遺愿,亦未徹底滿足家人情感需求,成為一場充滿遺憾的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