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夜長夢多”來形容美國NASA接滯留國際空間站的兩名宇航員,返回地球的心情再合適不過了。根據(jù)官方消息稱,NASA將于2025年3月18日將兩名宇航員接回地球,較原計劃提前一天。
據(jù)了解,3月15日,美國成功發(fā)射了一艘載人龍飛船,執(zhí)行代號為“Crew-10”的任務。3月16日11:30完成國際空間站對接。
在宇航員抵達國際空間站兩天時間內,NASA計劃于3月18日,載人龍飛船將攜帶4名宇航員返回地球,其中兩名是滯留國際空間站的巴里·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
救援任務一拖再拖,NASA救援為何這么著急?
美國最初計劃于今年二月執(zhí)行“Crew-10”任務,并安排宇航員在當月底返回地球,然而事與愿違,該任務一再延期。起初推遲至三月底,隨后又因火箭液壓系統(tǒng)故障和惡劣天氣等因素,發(fā)射窗口屢次取消。宇航員的返程時間也因此被無限期拖延,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長時間的太空生活對宇航員的生理健康產生了顯著影響。去年,美國宇航員威廉姆斯在國際空間站的照片引發(fā)廣泛關注,照片中她面容憔悴,臉頰消瘦,呈現(xiàn)出“錐子臉”的形態(tài),引發(fā)了人們對其健康狀況的擔憂。
最初,部分人士猜測這或許是由于國際空間站食物供給不足,導致宇航員營養(yǎng)不良。然而,威廉姆斯本人隨后解釋稱,這實際上是“體液轉移”現(xiàn)象所致。
在失重環(huán)境中,體液不再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更多地向上集中于頭部,導致臉部出現(xiàn)浮腫。令人費解的是,威廉姆斯的臉部并未浮腫,反而呈現(xiàn)出消瘦的形態(tài),這與普遍認知相悖,引起了人們的質疑。
宇航員長時間在太空環(huán)境中工作和生活,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復雜的生理挑戰(zhàn)。無論是任務的延期,還是身體的適應性變化,都凸顯了太空探索的復雜性和風險性。
因此,我們需要持續(xù)投入科研力量,深入研究太空環(huán)境對人體的影響,并開發(fā)相應的防護措施,以確保宇航員的健康和安全,為未來的太空探索事業(yè)保駕護航。同時,也需要更完善的任務規(guī)劃和應急預案,以應對突發(fā)狀況,保證任務的順利執(zhí)行。
龍飛船深空脫離掉落一塊護板,提前返回計劃
2023年3月15日,備受矚目的SpaceX龍飛船發(fā)射工作引發(fā)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在飛船升空并完成分離的瞬間,有細心的網絡用戶捕捉到一塊獨立護板脫離船體的畫面,這一現(xiàn)象迅速引發(fā)了擔憂,甚至有人質疑龍飛船的保護罩是否出現(xiàn)故障。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畢竟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悲劇歷歷在目,七名宇航員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因隔熱瓦損壞而遇難的慘劇,使得人們對航天器的安全性尤為敏感。
然而,這種擔憂實際上可能源于對發(fā)射過程的誤解。從地面工作人員在發(fā)射直播中的表現(xiàn)來看,他們并無異樣,全程保持鎮(zhèn)定,這表明該護板的脫落并非突發(fā)事故,而應屬于正常的流程。
進一步分析可以推斷,該護板并非龍飛船返回艙的關鍵部件,其作用可能僅限于發(fā)射初期,用于保護飛船免受升空過程中產生的氣動壓力和摩擦熱的影響。
航天器的設計是一項極其復雜精密的工程,每一個部件都經過嚴格的論證和測試。在火箭發(fā)射過程中,為了減輕整體重量、提高推進效率以及確保特定階段的功能實現(xiàn),往往會采取分級推進和部件分離的設計。
這些分離的部件包括助推器、整流罩以及在不同階段發(fā)揮作用的隔熱裝置等等。龍飛船此次脫落的護板極有可能屬于此類設計,其目的在于降低飛船在高空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并減輕飛船的整體重量,從而提高飛行效率。
因此,將此次護板脫落與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悲劇相提并論,是一種缺乏科學依據(jù)的過度解讀。哥倫比亞號事故的根本原因是隔熱瓦的損壞,導致飛船在重返大氣層時無法抵御高溫燒蝕,最終解體。而此次龍飛船的護板脫落,則是在特定飛行階段完成其使命后,按照既定程序進行的分離。
兩名宇航員經歷1000攝氏度高溫灼燒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原計劃不早于3月19日進行的龍飛船返回地球任務,現(xiàn)已提前至3月18日執(zhí)行。作為目前NASA用于宇航員往返太空的主要載具,龍飛船的此次歸程,不僅引發(fā)了廣泛關注,更凸顯了其面臨的安全挑戰(zhàn)和技術考驗。
與我國神舟載人飛船的陸地著陸方式不同,龍飛船采用海上著陸方案。因此,飛船的返回時刻,著陸場的天氣狀況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風速、海浪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著陸的安全性與精度。NASA必須綜合評估這些變量,以確保飛船平穩(wěn)降落。
此外,龍飛船再入大氣層時所面臨的極端高溫環(huán)境,也對飛船的性能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飛船以高達7.9公里/秒的速度重返地球,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高溫可高達1000多攝氏度。如此極端的高溫,對于普通衛(wèi)星或火箭而言,足以導致完全燃燒殆盡。
作為載人飛船,龍飛船必須在如此高溫環(huán)境下,有效保護宇航員的安全。這要求飛船必須具備出色的隔熱和結構強度。任何細微的缺陷,例如船體出現(xiàn)縫隙等,都可能導致高溫氣體進入飛船內部,直接威脅宇航員的生命安全。
綜合分析
龍飛船的提前返回,不僅是一次日程調整,更是對NASA技術能力和安全保障體系的再次檢驗。如何在復雜的海況和極端的載入環(huán)境下,確保宇航員安全返回地球,是龍飛船任務成功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