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18日中午,馬斯克為xAI親自現身站臺的Grok-3發(fā)布會上,兩位坐在“C位”的華人研究員引人注目。對“老馬”來說,這場直播有些“復仇”O(jiān)penAI的意味——馬斯克在直播中花式強調,“Grok-3研究18個月就追上甚至超越了OpenAI做了五六年的成果”。
“Jimmy Ba,Leading research(首席研究員)”“Tony,working on the reason team”——兩幅華人面孔的自我介紹堪稱輕描淡寫。
《職場Bonus》據公開資料檢索到,馬斯克一旁的“Tony”(下圖右2),是xAI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Yuhuai Wu(吳宇懷)。2021年多倫多大學博士畢業(yè)后,吳宇懷在斯坦福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他曾是Google AI的研究員,個人的研究興趣是“building machines that can reason”(制造會推理的機器)[1]。
● Grok-3發(fā)布會
● xAI團隊里的已知華人大牛
值得一提的是,吳宇懷博士期間曾先后在OpenAI實習過4個月,谷歌DeepMind實習過11個月。而他現在沒有留在任何一家公司,自己選擇了創(chuàng)業(yè),追尋自己向往的AGI。
● 吳宇懷的X主頁,xAI聯合創(chuàng)始人,關注推理
而圖左邊第二座那位更是領域的帶頭人。Jimmy Ba是“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他碩博都就讀于多倫多大學,是AI“教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Geoffrey Hinton的學生。不僅如此,他也是多倫多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相當于也是吳宇懷的老師。更有趣的是,Jimmy Ba也曾在谷歌DeepMind實習。
同時,他們兩位也都是xAI團隊的創(chuàng)始成員。
● Jimmy Ba的X主頁,xAI研究負責人,從事軟件與研究
據麥克羅波洛智庫的報告[2],在美國頂尖人工智能人才中,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占38%,美國占37%。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上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AI研究者輸出國。
在xAI團隊中更是體現了這一點:
· 創(chuàng)始團隊12人中有5位華人,占比超40%;
· 圖像團隊4人中有2位華人;
· 核心研究團隊持續(xù)有優(yōu)秀華人加入。
2023年7月,馬斯克高調官宣xAI創(chuàng)始團隊12人,其中有五位都是華人,占比超40%。除了吳宇懷和Jimmy Ba之外,還有Greg Yang(xAI數學家)、Guodong Zhang、Zihang Dai。另外還有一位負責AI硬件和半導體研究的華人高管,Xiao Sun。
36氪「職場Bonus」(ID:ZhiChangHongLi)
從他們的教育背景來看,既有清華、北大、浙大國內頂尖高校的畢業(yè)生,也有哈佛、耶魯、多倫多等世界名校的深造經歷。幾位科學家也都在各自的領域頗有建樹。
Greg Yang(楊格)是一位對數學有著超高熱情的數學家。他是湖南人,初中就開始去美國學習,本碩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數學系,2018年還曾獲得本科生數學領域最高榮譽Morgan Prize。畢業(yè)后經推薦進入微軟雷蒙德研究院,擔任研究員。此前也參與過微軟與OpenAI在大模型上的合作。現在正專注開發(fā)一個用于了解大型神經網絡的框架,“Tensor Programs”(張量編程)。
● Greg Yang
Guodong Zhang(張國棟)本科畢業(yè)于浙江大學信息工程專業(yè),博士畢業(yè)于多倫多大學,師從Roger Grosse,專注于培訓、調整和對齊大語言模型。曾獲得2022年蘋果博士獎學金、2015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1.5%)等。
● 張國棟,xAI創(chuàng)始成員
Zihang Dai(戴子航)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碩博畢業(yè)于卡耐基梅隆大學。曾在網易實習一年,而后在2013年入職百度,擔任百度深度學習研究所的工程師。讀研期間,也曾在美國的百度實習。讀博期間在谷歌實習,專注語言處理。博士畢業(yè)后在Google Brain就職研究員4年,來到xAI。
● 戴子航,xAI創(chuàng)始成員
Xiao Sun,前IBM T.J. Watson Research Center(托馬斯·J·沃森研究中心)研究員、Meta研究科學家。Xiao Sun是耶魯大學博士,師從T. P. MA Group教授,本科就讀于北京大學。畢業(yè)后他在IBM度過了六年多的職業(yè)時光,專注于機器學習硬件與算法的研究。2023年9月加入xAI。
● Xiao Sun,xAI高管,關注AI硬件和半導體研究
不僅創(chuàng)始團隊中華人占多數,據《新智元》消息, Grok 發(fā)布的文生圖模型 Aurora,采用當下最為前沿的 MoE 架構。其團隊在短短 6 個月的時間里,便實現了從0到1的搭建。而團隊僅有4人,其中就有兩位華人:Haotian Liu和Lianmin Zheng(鄭憐憫)。
其中,Haotian Liu本科畢業(yè)于浙江大學,2024年5月博士畢業(yè)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師從Yong Jae Lee。Haotian Liu對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感興趣,參與開發(fā)Llava,Grok-1.5V和Grok-2,最近的重點是構建可進行的大型模型。
● Haotian Liu,文生圖團隊成員
鄭憐憫本科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ACM班,2024年博士畢業(yè)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導師是Ion Stoica和Joseph E. Gonzalez。鄭憐憫的研究興趣包括機器學習系統(tǒng),大型語言模型,編譯器和分布式系統(tǒng)。
● 鄭憐憫,文生圖團隊成員
除此之外,xAI中還有很多華人研究員,如:
曾在微軟、推特、臉書、字節(jié)等任職過,碩士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的Xiaobin Wu,有著多年 Backend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nager/Engineering Director(后端工程/工程經理/工程總監(jiān))開發(fā)和管理經驗。
● Xiaobin Wu,xAI技術人員
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曾在谷歌任職近8年的Yunlong Liu。2017年于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博士畢業(yè),攻讀計算機生物物理學。在谷歌時主要負責Core ML complier(核心機器學習編譯)/Runtine (OpenXLA/PjRt) Large-scale ML systerm(運行大規(guī)模機器學習系統(tǒng))。現在在xAI負責大規(guī)模AI Infra和LLM Pretraining。
● Yunlong Liu
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曾在Linkedin任職近3年的Pin-Lun (Byron) Hsu。Byron目前在xAI負責full stack of ML system(ML系統(tǒng)全棧)工作。曾經領導過領英增長最快的開源項目“Liger-Kernel”項目的Kernel optimization(核心優(yōu)化),并負責過領英SGLang項目的Inference Optimization(推理優(yōu)化)。
● Pin-Lun (Byron) Hsu
馬斯克的xAI團隊晚成快趕,18個月追逐OpenAI。在AI這個快速發(fā)展的領域,人才的流動與聚集將持續(xù)改變著行業(yè)格局。
這種"后發(fā)制人"的趕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團隊的人才結構。一方面,經驗豐富的決策者必不可少。正如xAI從谷歌、微軟等頭部公司吸納了很多經驗豐富的頂尖科學家,來帶頭領路。
另一方面,xAI也吸引了像鄭憐憫、Haotian Liu這樣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畢業(yè)生。正如最近爆火的DeepSeek創(chuàng)始人梁文峰在采訪中所說,他們的團隊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剛畢業(yè)的學生。這些"新生力量"雖然工作經驗有限,但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新突破。
在這場人才遷徙中,頂尖科學家們追求的已不僅是優(yōu)厚的薪酬待遇,更看重"共同的愿景"。能在熱愛的領域充分施展才華,往往是企業(yè)對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因素。
也折射出人才遷徙的一個深層規(guī)律:年輕的人重在找到熱愛,而有經驗沉淀的人重在忠于熱愛。
[1] 來源:吳宇懷GitHub個人主頁:
https://yuhuaiwu.github.io/
[2] www.nytimes.com/2024/03/22/technology/china-ai-talent.html
撰文|陳佳惠
編輯|陳桐
排版|宋九卿
封面圖|Grok3發(fā)布直播畫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