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迄今為止,儲能行業已有超過3萬家企業倒下,未來三年將有超過6萬家儲能企業可能活不下去。儲能行業的新生存法則,必定是從價格廝殺到價值創造。
撰文 | 維小尼
編輯 | Tang
當前的儲能行業,跟光伏行業一樣,不只是處于價格內卷危機下,還馬上陷入“死亡”競賽之中。
尤其是2月發布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后,當強制配儲的閘門落下,幾十萬家中小儲能企業面臨如何活下去的問題。
從價格看,市場流行的一句話是:不管你報多低的價,永遠有人比你價更低。以2小時的大儲系統為例,2024年1月的時候,中標均價為0.93元/Wh;到了2024年年底,儲能系統報價跌到0.445元/Wh左右,一年內實現腰斬,2025開年的報價還在往下探。
從儲能賽道的玩家看,洗牌在加劇。據“電池中國CBEA”報道,截至目前,儲能相關的產業鏈企業數量已達到了驚人的29萬家。更為殘酷的數據是,迄今為止,儲能行業已經有超過3萬家企業倒下(處于注銷、吊銷、撤銷、清算、停業、歇業等異常狀態)。
另有媒體預測,如果按照光伏企業近兩年的倒閉速度推算,未來三年將有超過6萬家儲能企業可能活不下去。
顯然,只是卷價格,是沒有未來的。儲能行業的新生存法則,必定是從價格廝殺到價值創造。在新能源電價市場化的背景下,儲能系統生命周期的度電成本、收益能力成為衡量其競爭力的核心指標。
像寧德時代、遠景儲能等一批優秀頭部儲能廠商,開啟了技術突破、AI賦能、交易策略智能化的驅動模式,通過深度參與電力市場,能夠顯著提升業主的收益,構建“價值共生”的新型儲能生態。
01--叫停強制配儲,打開更大市場空間
要求風光項目配置一定比例儲能設施,本意是通過儲能平滑新能源波動、提升電網穩定性,卻在執行中演變為一場“裝備競賽”,實際效果適得其反。
強制配儲帶有一定的行政命令色彩,其后遺癥也比較明顯。
一是儲能的利用效率低下。新能源企業為獲取項目審批被動配儲,導致大量儲能設施“建而不調”,利用率低至17%。西部某省份的調研顯示,儲能平均每5天僅被調用一次,資源浪費嚴重。
二是陷入成本轉嫁陷阱。強制配儲顯著增加了新能源項目的建設成本。以一個典型的100MW風光項目為例,若按10%比例配置儲能(即10MW/20MWh),按當前市場價格估算,儲能系統成本可能高達2000萬至3000萬元,而這些成本往往無法通過發電收益直接彌補。
三是陷入招投標逆向選擇。視配儲為拿到新能源指標的路條,對配儲的實際調節作用根本就不抱多大的希望,設備招投標也是價低者得。這種低效使用不僅浪費資源,還催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亂象——低質、低價的儲能設備反而因成本優勢頻頻中標,而高性能儲能產品則被擠出市場。
這種“為配儲而配儲”的模式,不僅造成每年近百億元的無效投資,更嚴重阻礙了儲能技術進步。2月9日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通知》明確規定,“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攤費用,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這一政策松綁意味著儲能配置將從行政命令轉向市場選擇,新能源業主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和經濟效益,自主決定是否配置儲能。
這一變化看似削弱了儲能的“強制地位”,實則為其發展打開了更大的空間,也會加劇行業的分化。
新能源強制配儲幾乎占據儲能市場的半壁江山,叫停強制配儲后,這半壁江山至少會減少五六成需求,影響是巨大的,此前靠低質低價獲取市場份額的儲能裝備制造企業,如果跟不上轉型步伐,將被淘汰出局。
另一方面,新政取消儲能配置作為項目核準前置條件,允許新能源電站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選擇儲能方案。這種市場化驅動的需求將推動儲能從“被動配置”走向“主動選擇”,其核心價值也從單純的硬件成本轉向綜合收益能力。
以后,儲能電站可參與電力現貨、輔助服務等多元市場交易,收益渠道從單一的“容量補償”擴展至“峰谷套利”“黑啟動服務”等十余種場景。新政讓儲能回歸“解決問題的工具”本質,而不是電源或電網側的附屬品。
02--儲能新價值覺醒
過去,儲能行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價格層面。廠商通過壓低設備成本、犧牲性能來搶占市場份額,導致行業內低質產品泛濫。隨著新政的實施和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儲能行業的競爭邏輯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從價格戰轉向價值創造。
新政明確“不得以配置儲能作為核準前置條件”后,市場開始出現顯著變化:
一是用戶側儲能崛起:叫停新能源強制配儲、電源側的大儲必將發生深刻調整,但這或為用戶側配儲開拓出一片新天地。2024年江蘇用戶側儲能備案量同比增長300%,某工業園區通過“儲能+光伏”實現“峰時自用、谷時充電、高價賣電”,投資回報周期縮短至4.2年(較強制配儲模式提升60%)。以工商業為主的用戶側儲能,主要以市場驅動為主,反而是良性發展的一個細分賽道。
二是技術門檻提高:2024年國內儲能招標中,90%的項目明確要求電池循環壽命≥1500次,寧德時代、遠景儲能、比亞迪等頭部企業憑借全生命周期成本(LCOS)優勢,成為業主優先考慮對象。遠景的EnOS平臺整合氣象、電力、市場三方數據,實現儲能電站“源-網-荷-儲”一體化調度。在江蘇現貨市場中,其報價準確率高達92%,遠超行業平均75%的水平。
三是技術創新獲取溢價明顯:以遠景鹽城射陽電站為例,射陽250MW/500MWh儲能電站是江蘇省最大的儲能電站,自7月12日并網以來,全年性能表現優異,創下江蘇省在運儲能電站多項第一;從收入水平看,全年每MWh收入高出平均水平約11.7%,相比同類儲能產品,折合百MWh全生命周期可增收2130萬元。
在迎峰度夏期間,射陽電站創下了省內收益記錄,40天收入4000萬元,平均單日創收超百萬元,月收入高出于平均值30%,比第二名高出15%,全站收入和單MWh收入均位列全省第一。
2024年底,射陽電站還參與了第六次江蘇現貨試運行。在現貨場景中,交易能力的不同將帶來更大的收益差距。射陽電站報量報價參與電力現貨交易。基于搭載的EnOS儲能產銷一體化管理平臺,遠景智慧交易型儲能實現了AI自動交易,自適應江蘇本地現貨交易規則,采用了更高調用的報價策略,14天結算期收入1154萬元,相比平均水平高出54.2%。
政策松綁后,市場開始用真金白銀投票。一方面,高性能儲能設備在充放電效率、循環壽命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另一方面,智能化交易系統成為儲能價值創造的關鍵變量。
在現貨市場中,電價波動頻繁且復雜,人工操作難以精準把握最佳交易時機。而AI驅動的智慧交易系統可以通過實時分析電價趨勢、電網需求和儲能狀態,自動優化報量報價策略。
例如,遠景射陽電站的EnOS平臺能夠根據氣象數據和電力歷史數據、實時市場信號,動態調整充放電計劃,確保在電價高點放電、低點儲能,從而最大化收益。這種“硬件+軟件”的綜合解決方案,就像給儲能系統裝上了“雷達”,正在成為儲能行業的新標桿。
03--打造價值共生的儲能生態系統
從“劣幣驅逐良幣”到劣幣退出市場,這恰恰是大浪淘沙、市場升級創新的過程,低效產能和無效裝機不去,優質產能和高效裝機難來。
從這一角度來加以審視,新政叫停低效的強制配儲,倒逼儲能技術創新、倒逼儲能裝機效率和經濟性升級,可說是為未來的儲能高質量發展打開了一道生門。
展望儲能的未來圖景,其更大的價值應該是從單一儲能到“儲能+”的綜合解決方案,構建“價值共生”的新型儲能生態。比如“光伏(風電)+儲能+制氫”一體化項目,正在創造新模式,經濟效益也明顯提高。
當然,新政的成功落地,還需配套政策的協同發力。例如,建立完善的儲能收益結算機制、明確輔助服務市場規則、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全國范圍推廣等,都是未來亟待解決的課題。同時,儲能行業需要與新能源發電企業、電網公司等多方協同,構建健康發展的產業生態。只有在政策、市場和技術的共同驅動下,儲能才能真正實現從“收益不足”到“收益分流”的跨越。
參考資料:
[1] 中國能源網:最高收益差距超50% 遠景交易型儲能助力射陽電站“穩盈”江蘇第一
[2]第一財經:新能源發電全面入市交易新政取消“強制配儲”,儲能行業影響幾何
[3] 電池中國CBEA:超3萬家儲能廠商倒下,行業“變革”進行時
[4]北極星儲能網:當強制配儲的閘門落下,23萬中小儲能企業面臨“生死戰”
[5] 華夏能源網:叫停“強制配儲”引發生態重構:巨變中的機會在哪里?
[6] GPLP :儲能行業“價格戰”白熱化:破局之道何在?
[7] 21世紀經濟報道:“瘋狂”的新型儲能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