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繼續給大家寫點干貨,分享下一篇《開啟內容宇宙》系列,可是突然想起最近一個讓我很有聊的話題,就是健康問題。
從去年到現在,各種年齡不大的公眾人物離開了我們,并成為熱點新聞。同時,從國家到大家,也都開始比較關注這個問題。
你可以發現,不論是官媒頻頻出臺一些政策以及提倡性言論,還是各種自媒體大號密集分享各種健康知識,都很容易成為熱門話題。
前些天,連不健康的996們也都紛紛宣布要告別996。
這讓我們感覺到健康問題,尤其是年輕人的健康問題,已經在過去這些年,積累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并已經能觸動從上到下大多數人敏感的神經,甚至是自身利益。
上周參加一個創業論壇,遇到個很熟的95后老板,聊起作息,他苦笑著說:“我現在每天睡4小時,咖啡當水喝,員工都在背后說我的雙肩包,其實是個超大‘背貼充電寶’。”
這話聽著像玩笑,可你要翻開他的體檢報告——脂肪肝、心律不齊、尿酸偏高,28歲的身體確實像個用了十年的舊手機。
這樣的場景在年輕人中毫不新鮮。寫字樓里凌晨兩點的燈光,外賣柜里讓小哥們皺眉的輕食,還有手機里健身卡過期半年的提醒短信,構成了這代人的健康三重奏。
第一重:熬夜成癮,拿命換錢
有個做智能手表的品牌朋友告訴我,他們最暢銷的功能不是記步數,而是“睡眠監測”。而且用戶們反饋的結果數據讓人心驚: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用戶,竟然平均凌晨1點47分才入睡,深度睡眠不足2小時。
至于二三線城市及以下的用戶,數據也好不到哪里去。
更諷刺的是,一些參與他們分享活動的用戶,在朋友圈曬出的“優質睡眠”評分截圖,他們其實從后臺能看到,一多半是靠周末補覺刷出來的。
當然,這不會影響活動獎品的評選和發放。只是結果太令人揪心了。
還認識個互聯網大廠的中層,連續三年績效全優,但代價是得了突發性耳聾。現在他包里常備的不再是復合維生素,而是已經換成速效救心丸,并經常自嘲是“職場敢死隊”。
創業者更甚,有個85后的CEO融資期間七天只睡了15小時,最后倒在路演現場。但當醫生說這是過度疲勞引發的腦供血不足時,他卻慶幸不是什么大病而狂喜,在病床上發朋友圈:“這次沒死成,下次繼續拼。”
這界年輕人熬夜的借口千千萬:趕方案、追劇、打游戲、怕錯過群消息……
可真相是,白天被工作榨干的年輕人,只有深夜的時間才真正屬于自己。這種“報復性熬夜”像慢性毒藥,明知道傷身,卻停不下來。
第二重:外賣陷阱,吃出“富貴”病
吃這件事,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似乎最能體現我們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果,和國家的強大。
網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嘲笑日韓乃至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人們在食物上的匱乏與昂貴,以及自豪我們國家現在食物上的豐富與廉價的相關內容。
但這種吃上的富足,和吃上的健康,似乎又是平行宇宙的兩個世界,沒有同等的進步和發展。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這種吃的富足像是一種偽富足,而且讓人們對吃的健康的追求,很容易演化為一種偽追求。
有次中午路過一家寫字樓,聽見兩個白領對話:
“今天還是吃沙拉吧?”
“算了吧,昨天的雞胸肉像嚼橡皮。”
最后倆人默契地點了麻辣燙和奶茶,但備注:“少油少糖,謝謝。”
這種有點自欺欺人的小故事,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
在外賣平臺上,“健康餐”搜索量雖然漲了好幾倍,但銷量前十仍是重油重鹽的蓋飯、炸雞等。更荒唐的是,有些標榜“低卡輕食”的商家,用廉價食材糊弄人——冷凍雞胸肉泡嫩肉粉,劣質的沙拉醬熱量比薯條還高。
一個朋友開過輕食店,他算過一筆賬:真用橄欖油、進口食材,一份沙拉至少要賣58元才能回本。可年輕人外賣的心理價位是30元封頂,最后只能偷工減料。消費者吃了個寂寞,商家賺了個心虛。
更難的是“偽養生”橫行。見過最離譜是一些網上標榜健康養生的零食,比如把褪黑素摻進辣條里,宣傳“熬夜零食,助眠解饞”。
零食和養生都能捆綁在一起,有時也真佩服這些商家的深諳人性與雞賊。
然而年輕人明知是智商稅,但在壓力和各種emo情緒下,健康和食欲都想要,還是抱著“萬一有用”的僥幸心態下單,結果吃壞腸胃的比比皆是。過勞肥的陰影也依然籠罩著他們。
第三重:精神努力滿滿,身體懶得動彈
現在健身房里經常能見到這種魔幻場景:私教對著手機直播教線上學員,線下學員卻在鏡頭外刷著短視頻。
很多健身機構在網上推出“云健身卡”,但98%的人只是下單從不鍛煉。
對今天忙碌的年輕人來說,健身實際上成為一種類似精神圖騰的意識虛擬活動。
他們可能收藏夾里存滿了健身教程,運動裝備也在網上下單買齊了整套,但行動力始終約等于零。
之前為一家運動APP客戶做過市場調研,相關數據顯示:受訪用戶平均每年制定健身計劃的次數高達9次,但能堅持一周以上的竟然不到15%。
還有個做智能跳繩的客戶,產品能監測卡路里、姿勢、心率,最后敗給拼多多9.9元的塑料繩。消費者說:“數據越看越焦慮,不如眼不見為凈。”
但你說年輕人真不想動?看這兩組數據:
國內飛盤俱樂部今年會員漲了8倍。
陸沖板搜索量暴增了25倍。
原來年輕人,不是不愛運動,是要夠潮、夠有趣。
但再深度思考一下,這究竟是運動,還是嘗鮮、娛樂呢?
不管怎樣,很多聰明的商家,反正是不會放過這些藏在健康危機里的商業機會。
最近路演上看到一家食品公司,在最新的功能飲料上把“護肝成分”已經印在包裝上,銷量比老產品翻了三倍。
從一位同行那里得知,最近他們在服務的客戶,正在研發智能餐盒,掃碼看食材來源和營養分析,已經拿到千萬級投資。
但我估計大概率也是割韭菜的智商稅產品。
還有一個離譜的傳聞,在連圣誕樹都能變彎的成都,出現了“外賣戒斷訓練營”,但參與者據說大多都是男士,費用比健身房年卡還高。
這讓我腦中產生了一個畫面,一群穿著圍裙的猛男,蘭花指捏著鍋鏟,圍在那里蠢蠢欲動。
但有個00后姑娘的創業項目,還是讓我眼前一亮。她發現年輕人養生怕麻煩,就做了“30天健康包”——每天一袋營養補劑,包裝上標著“周一護眼”、“周二養胃”、“周三防猝死”……據說銷量不俗,復購率近七成。
不過我還是要奉勸企業老板和創業者們,別把健康當營銷噱頭。尤其那些你不是專業做健康產業的,想賺個快錢的。
把握這種健康焦慮的尺度其實很難,也有很大風險,是一把雙刃劍。
畢竟,從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當前年輕人的這些健康問題,是一種困局,而非真正的商機。
真正想要解決,不是靠各種割韭菜的商品,而是靠全社會的持續關注,更多組織、企業和個人一起,創新型思考,系統性努力。
這才是讓年輕人有可能走出這三大健康困局的必經之路。
關注天真一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