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香港媒體2025年3月18日報道,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公司擬向美國財團出售大量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此舉遭到批評。長和集團聯席董事總經理陸法蘭此前強調,交易是純商業性質。不過《大公報》日前連續發文提出質疑。《莫天真,勿糊涂》一文稱,特朗普和美國方面一點都沒有把這個交易視為“普通的商業行為”。
于是,香港特首李家超對此事作出回應稱:社會對事件的關切值得重視,但反對脅迫施壓手段,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要求。那么,針對此次事件,我特意咨詢了下曾經從事港口基礎設施投資專業人士的看法,特此給大家系統解釋一下這個事。
第一,43個港口在哪里,是不是會卡中國脖子?
按照和長披露的信息,43個港口遍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其中21個歐洲港口,最引人注目的是巴拿馬運河兩邊的港口。但是,并不意味著這個交易就能拿捏我們了。因為一個港區是由幾十上百個泊位組成的,泊位大小和品類各異,有的是集裝箱的,有的是干散貨的,有的是液體化學品,有的是散雜貨的等等,所謂李嘉誠持有碼頭只是這些港區當中的一些特定泊位,并不意味著整個港口都是他們家的。
比如我們國內深圳的港口也有李嘉誠和長系的泊位,但你不能說深圳港都是他們家的。因此即便美國買了這些泊位,說徹底不讓中國船靠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在特定泊位上多收你點過路費,或者給你使個絆子,讓你多排兩天隊,這是可能做到的。
至于說巴拿馬運河,它的位置的確很關鍵,可問題是巴拿馬運河很窄,只有5萬噸的船(實際可能到6-8萬)才能過,因此航運里面能通過巴拿馬運河最大的船叫做PANAMAX,而我們的遠洋集裝箱輪以及從巴西運礦石回來的VLOC輪船都比這大得多,本來就走不了運河。所以卡脖子效果理論上會有,但其實對我們來說也沒有那么重要。畢竟越是遠洋航線船越大,船一大本來就過不了那個運河。
第二,為啥我們官方顯得態度冷淡?
從官方的態度上來說,事前事后其實都沒有的明確表態,只是最近港澳辦才轉發了大公報的文章。從官方的角度沒有表態,其實也是一種表態。有的朋友可能還記得2015年李嘉誠拋售大陸房產項目套現4000億,轉身大力加強英國投資的時候,人民日報是表過態的,當時的表態是:與其挽留不如目送。現在并沒有表態,就說明當年人民日報的表態依然有效。換句話說,你是什么樣的人,你做的這些事我們是有預期的,該是什么樣的人,該怎么樣看待你,官方心里有數就不多說了。
至于說最近港澳辦才轉發大公報的文章,一方面官方沒有主動來寫這個文章而是轉發,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其他人。至于很多人說的,人家1000多億咱們是出不起這個錢的,有本事央企掏出這個錢來買呀。這種人就是純純帶節奏,1667億的價格我們會給不起嗎?你信不信央企如果掏這個價錢買,李家還不一定會賣呢?到時候現在說風涼話的這幫人又會說央企仗勢欺人強買強賣。所以這個事一定得李家主動,他主動選邊站美國,你也沒有辦法。有人說是美國給他施加壓力,李嘉誠根本頂不住。那沒問題啊,如果你有這個心的話,大個幫你頂啊,你讓央企去頂啊,你把碼頭真的賣給中遠和招商局了,美國還能咋的你?說白了美國的確想要,而李的確想站美國。要不然1600多億大項目,43個遍及世界的碼頭,一個月就搞定了,正常連盡調都做不完吧。
第三,本次各方的輸贏!
美國的確贏得了利益,這不用展開了。最大的輸家其實是歐洲,21個港口,原本屬于李嘉誠,而李嘉誠的背后是英國資本,現在都變成了美國,那就相當于完成了從英姿到美資的轉移。而這個過程也正是歐洲從坐在餐桌到被端上餐桌的過程了。
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其實影響也沒有那么大,前面說了被卡脖子的效果或許有,但沒有大家想象那么嚴重。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從去年已經官宣了秘魯錢凱港的建設計劃。大家如果去看錢凱港那個位置,那基本上就是可以通過這個港口以及連接港口到巴西兩洋鐵路,打通南美洲大陸,打通太平洋和大西洋。要知道錢凱港是深水港能停二三十萬噸的船,這可比5萬噸的巴拿馬運河更有用。因為有戰略后手,所以這也是我們官方表現冷淡的一部分原因。
至于李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情緒化,也沒有必要指責他愛不愛國,他全家的護照都不是國內的,中文愛國這兩個字根本跟他也沒什么關系。雖然我們不能用常規道德去評價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但是不得不說作為一個植根于香港的華人企業,這下一定是把路走窄了。
李嘉誠現在90多歲,項目賺多點賺少點跟他關系還大嗎?某種意義上說,這個項目就是為李家二代鋪路的。在中美博弈的關鍵時刻,這個項目決定了你選哪邊站而很明顯李家選的是外面。而你的根基在這邊。所以全世界都看清楚,你這一下將會失去我們的庇護,那在外面沒有咱們的庇護,你又有錢,那會發生什么?2020年,李嘉誠投資英國電網的時候不就被強征暴利稅嗎?趙長鵬這種故事歷歷在目,難道還不能成為前車之鑒嗎?
- 根據和長的信息披露,退出港口以后,賺到的1000多億將會投入5g通信和AI等高增長領域,現在這些領域無機通信等都是我們領先,AI領域可以說中美互有勝負,但是我們超越勢頭已現。那可以,肯定的是和長以后想參與我們這邊的關鍵基礎設施,尤其是科技領域的投資是不太可能了。大家可能不久以后就會看到他們增持英偉達,蘋果特斯拉了吧。
寫在最后:其實這種問題大家都看得清楚,但是總有一些小知識分子要以歌頌在商言商的市場經濟來突出自己的獨立思考,看上去多少有些可笑。還有人吵著說央企拿不出那1000億,只好賣給美國,這種人大概從小到大是窮怕了,沒見過錢。我不知道這種項目很多人極盡嘲諷,有什么意義?你說跟你月薪三千有啥關系,那你嘲諷月薪就會漲嗎?
不得不說,一個人的青少年時代,大概從高中到大學畢業這幾年,是一個人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所喜歡的音樂類型所鐘愛的球隊,大概就是我們在這個期間所喜歡的那些,在這之后如果沒有經歷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巨變一般是不會變化的。
所以你會看到60末70初出生的那批人當中公知特別多,比如高曉松什么的。因為在他們青春期的時候趕上美國最為強大且中美蜜月期的時候。美國留給他們的印象實在太過美好。而00后10后當中鮮見人崇洋媚外,因為從這幫孩子記事兒開始,中國就已經非常強大,國貨就已經自強了。
- 對于李嘉誠一代的人來說,尤其是脫身殖民地經濟在殖民時代賺到錢的這一代巨商,他們青春的時候趕上了英國,美國最為強大的黃金時期。他們從骨子里是很難擺脫對英美的向往,和某種程度上對于黃色皮膚是自卑的。就像李嘉誠自己說的,他是一個商人在商言商,大家都可以理解,但他似乎忘了另一個偉大的美國商人曾經說過:“沒有人能夠靠做空自己的祖國成功”——巴菲特2015年致股東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