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力度。其中一項重要手段就是將俄羅斯踢出了用于國際結算的SWIFT系統。
為了打破西方的金融封鎖,俄羅斯想盡了各種辦法。近日,據路透社披露,俄羅斯石油公司正通過比特幣(BTC)、以太坊(ETH)及泰達幣(USDT)等加密貨幣,完成跨境石油交易。
具體操作過程為:中國或印度買家通過離岸中間商支付人民幣或盧比,中間商則將資金轉換為加密貨幣并隱秘化轉賬,最終在俄羅斯境內兌換為盧布。這種“鏈上交易”的方式既隱匿了資金流向,又規避了美元清算的監管雷達。
一位匿名石油交易商透露,其單月處理的加密交易規模已達數千萬美元。盡管在俄羅斯1920億美元的石油貿易中,加密貨幣結算仍屬小眾,但其發展勢頭已引起西方監管機構的警惕。
2024年,俄羅斯通過《數字金融資產法》,正式將加密貨幣納入國際貿易支付工具。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更直言,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已成為“打破美元壟斷的關鍵武器”。自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來,美元憑借“石油-美元”循環維系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如今,俄羅斯以加密石油貿易為矛,試圖在數字貨幣基礎上構建“石油-加密貨幣-盧布”的新閉環。盡管短期內難以撼動美元主導地位,但其帶來的象征意義已不容忽視。
不過,俄羅斯的這場“加密貨幣突圍”也暗藏悖論。泰達幣(USDT)因為與美元1:1錨定,成為俄羅斯石油交易的核心工具,但該穩定幣由Tether公司掌控。一旦美方施壓凍結賬戶,俄羅斯或將從“美元牢籠”跌入“穩定幣陷阱”。更深遠的是,以太坊、Solana等公鏈的核心開發者及節點服務商多位于美國,技術命脈受制于人。因此,俄羅斯的“加密石油貿易”,本質上仍是戴著鐐銬的舞蹈。
俄羅斯的加密石油貿易,既是絕境求生的應急策略,也是重構全球金融秩序的一次投石問路。這一措施暴露出了美元體系的裂縫,也凸顯出新技術工具可能帶來的秩序變革。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真正的贏家或許是那些既能駕馭技術浪潮,又能堅守金融主權的國家。
當前國際清算體系本身存在明顯結構性缺陷:SWIFT系統被政治化工具化,美元支付清算網絡形成壟斷,跨境支付效率與安全性失衡。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全球跨境支付平均耗時3-5個工作日,成本高達7.2%,且存在數據泄露風險。俄羅斯的實踐驗證了區塊鏈技術在國際結算領域的獨特優勢——不僅安全,而且便宜。
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一旦我國被迫采取武力方式統一臺灣,必然同俄羅斯一樣,面臨美西方國家的全面“制裁”。而其中,切斷我國金融體系與SWIFT系統的連接,是西方國家的一個必然選項,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未雨綢繆。
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發具有特殊戰略意義。與俄羅斯的加密方案相比,DCEP具備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技術特性:采用“雙層運營體系”保證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運用可控匿名技術平衡監管與隱私,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定向流通管理。
當前,我國數字人民幣DCEP的研發測試工作一直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DCEP直接由中國央行信用背書,具備人民幣同等的法幣地位,并基于分布式網絡運行,從而方便快捷地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流通使用,完全不受現有國際清算體系的影響和制約。
從DCEP的底層架構來看,可能選擇私有鏈、聯盟鏈、公有鏈等三種區塊鏈技術路徑。然而,要想具備“世界貨幣”的公信力,選擇最具有開放性、透明性、高度可參與性的公鏈技術作為基層架構,無疑是最能夠被全球用戶接受的。
從國產可控的角度來看,由中國人主導開發的國產下一代世界公鏈Conflux(樹圖)相關底層技術,很有可能成為助力DCEP邁向世界金融舞臺中央的重要推力。從發展步驟上來看,可以考慮先由商業銀行試點發行人民幣穩定幣,再過度到央行數字法幣這樣一個過程。
金融安全與金融穩定無疑是國家平穩發展的主要支柱,只有未雨綢繆構筑好自主可控的國際支付體系,才能夠重蹈類似芯片領域受制于人的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